中核集团公众号炫耀发文引争议,背后有哪些问题值得思考?

先说说今天股市,毕竟也算活久见,大A单日跌这么多,也算历史罕见了。

但是呢,我劝大家不要怕,按照这种跌法,最快明天就到2600,自从15年股灾以后,大A基本上地板就是这里,所以呢,不要怕,常公那句话说得好,还有多少弹药?把它给我全部打出去。

500

有的时候,还是要相信国家队。

但是呢,国家队的组成,也不是都那么光鲜,都那么值得信赖。

今天这篇文章,谈谈引发热搜的中核集团。起因是什么呢?它的公众号发了个帖子,炫耀招聘1800个岗位,收到了120万份简历。

500

这篇公众号文章,是4月4号中午发布。本来这种央企公众号根本就没啥关注度,平常也没啥人看,但是这篇标题太过于劲爆,完美贴近当下时代焦虑,所以就爆了,上了热搜。

500

什么时代焦虑呢?

显然就是就业问题。

这个事情就不要多说了,简单贴几个图片吧。

500500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中核集团炫耀招聘季收了120万份简历,超过42万应聘者,更绝的是,中核集团计划招聘岗位也就1800个左右,招录报名比例差不多是200:1,按照简历数量来算是600:1,中核集团这篇公众号文章,本意是说自己备受追捧,大家抢破了头也要进中核,宣传思路本来也没错......

500

但是,这会引发什么观感呢?让社会大众如何看待呢?

要知道,号称竞争最激烈的2025年国考报名比例也就是86:1,而国考报名人数这2年屡创新高,原因大家都知道,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编制在当下社会重要性,对应的还是就业形势。

500

所以,国考都已然如此让人焦虑了,中核集团这种炫耀发文,无疑更是火上浇油。

虽然它本意只是炫耀,但无意间,点燃的是另外一团怒火。

好咯,本文也不想说就业形势这个事儿,毕竟这个话题谈多了,会被办。

我想说的是啥呢?

这个中核集团,收了120万份简历,它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光鲜?

提到中核集团,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核电,尤其是核电站。

不过,核电站不是都归中核集团,毕竟央企也不能搞垄断。任何我们熟悉的央企领域,航天、通信、能源这些国之重器,都要拆好几家。

核电站方面,其实中广核装机容量最大。

当然,中核和中广核都不是只有核电,央企都非常庞大。看中核集团官网介绍,职工都有18万人。

500

下属很多公司以及直属单位

500

核电板块利润肯定不错,但中核集团旗下,也有一些单位效益不太好。

因为这次热搜事件,网上看到这位从中核集团某院离职职工的吐槽,他是清华毕业,定向保研,转正以后平均月收入,呃,反正不超过5000

500

他还晒出了离职原因,就是收入太低

500

清华毕业生啊,同志们,待遇如此感人,确实有点让人无力吐槽。

当然,这不是中核集团一家如此,航天系统前两年闹的大新闻,上热搜次数比这个厉害多了。就是著名的张小平离职事件。

这个事情之所以闹这么大,是因为它非常搞笑。

搞笑在哪里呢?搞笑就搞笑在张小平原单位,发了公开信指责其离职导致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发工作被打断,影响未来探月工程,于是公众就问了,既然此人如此重要,为什么只是研究员、副主任设计师,还让他离职了?

500

更搞的是,事情闹大以后,张小平老单位负责人这么回应,公开信夸大了张小平的作用和贡献。

这,这就让人彻底无语了...

500

事情显然存在一个矛盾,如果张小平不重要,老单位不会这么着急非让他回去;那么如果张小平是如此重要,为什么待遇又如此低,逼得他离职了呢?

几年以后,张小平事件有了后续

500

再之后,2024年1月,蓝箭的朱雀三号实现首次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在一众民营航天公司中也算成绩显著。这次试验也被新华社重磅报道。

500

这应该更加证明了,张小平确实是不可或缺。

从张小平事件,以及上面提到的中核集团离职员工待遇,应该可以管中窥豹,看出这些央企系统存在的一些共性难题。

注意,不是问题,而是难题。

是什么样的难题呢?这个很难描述。

但我们可以问一句,如果某个民营企业招聘,比如最近很火的小米,它会炫耀收到多少份简历吗?

不可能吧?

那为什么中核集团公众号就会拿这个说事呢?整个宣传部门,从撰稿,到审核,他们为什么就没看出这里面有问题呢?

那这里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然后,还有个细节值得说说。中核集团就1700多个岗位,为什么真搞出了120万份简历,这么多简历,看得过来吗?

显然整个招聘流程就有问题,看中核集团后续回应说,每位求职者可以平行投递20个岗位,然后各个子公司招聘又相对独立,如此重复,很多求职者海投,于是就造成了这个结果。

500

但可能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为对宣传部门来说,这就是kpi啊。也是亮点啊。如果没有这次舆情事件,这个数字很大概率要写进年底总结里面,成为一大业绩。证明集团形象如何高大上,如何受社会追捧。

所以,这就是导向问题。

很显然,民营企业的导向,或者说民营企业最关注的点,肯定不会在这些方面。

但国企就不一样。国企管理层最关注的点,也和民营企业老板不太一样。

最简单来说,民企就是为了赚钱,追求利润为先,国企当然就不能只追求利润。

当然,这不是说国企不追求利润就不好,国企要讲政治,要有担当,很多领域确实只能国企来干。最典型的,比如快递领域,很多偏远山区路线,只有中国邮政跑,顶着亏损也要跑,这就是担当,就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中国邮政在某些领域赚钱,用来扶持这些没法赚钱的业务,这就是讲政治。

中核集团肯定也有类似情况,像上面提到的核物理研究,可控核聚变领域,多少年了,完全没有任何商业前景,全靠上面经费,基本上未来可预见时期也产生不了任何效益。所以确实收入也低。

但我们又要看到,如果是民企,搞这种看起来完全没有前景的前沿科技探索,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其实全世界大多数风险投资,90%最后都没有结果,纯粹就是烧钱,钱烧完了就完了。

但风投的精髓在于,只要有10%的研究有了成果,就能够覆盖所有烧掉的成本,还能大幅盈利。所以资本敢搞风投。

这种事情,还必须是资本来搞,得民营企业来做。

国企没法做,因为国企首先就是求稳,稳字当头,稳定第一,不可能接受这种不可控的风险。因此我们过去看中国航天,总是说万无一失。

但后来我们知道,其实马斯克的星舰也摔了好多次,摔火箭并不是什么问题。过于保守,才是对创新的最大问题。

因此,我们也能看到,这轮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什么是比亚迪,小米这些民营企业做好了?为什么合资国企就是做不好?

小米正式落后北京造车之前,北汽前老总被查,这又说明了什么?

500

都说比亚迪能熬过最艰难的那2年,是靠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但是2019年之前,北汽新能源销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靠的就是北京大力扶持,各种出租车公务车采购,扶持了这么多年,楞是烂泥扶不上墙。

50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么多年下来,最大经验,就是有些东西,还是得交给市场,特别是创新方面。

像中核集团这样,当然包括这两年风波不断的航天领域,套用一句流行语,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而且,比亚迪也好,小米也好,也包括华为,腾讯,阿里,还有联想,这些虽然都是民企,但是国家对他们的控制力度,真的比国企弱吗?

言尽于此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