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反腐无禁区:从冯双白案看舞蹈界的权力监督与行业净化*

500

一、事件背景:三人被查揭开行业治理冰山一角  

2025年4月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连续通报三起案件: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原分党组书记罗斌、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副处长韦立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三人均涉及舞蹈界核心权力岗位,其中冯双白作为协会主席,长期主导国家级舞蹈评奖(如“荷花奖”)、大型剧目创作及资金分配;罗斌曾任驻会副主席,掌握人事任免和项目审批权;韦立则被指操控舞蹈考级标准和培训市场,形成利益输送链条。案件暴露出艺术领域权力寻租的典型路径:从评奖到考级,从资源分配到行业话语权,均可能成为腐败温床。

---

二、问题本质:艺术权力异化与监管缺失 

 

1. **评奖体系中的“运动员与裁判员”双重角色**  

   冯双白、罗斌等人在舞蹈界既主导评奖规则制定,又以专家身份参与作品评选,甚至为自己或关联项目“挂名”。例如,冯双白创作的《花木兰》《水月洛神》等作品多次获奖,其个人影响力与评审权力高度重叠,导致公平性受质疑。  

2. **考级市场的垄断与利益交换**  

   韦立长期掌控舞蹈考级教材、考官资格认定及培训资质审批,形成“考级—培训—证书”闭环产业链。家长为让孩子获取考级证书,不得不向机构支付高昂费用,而机构为维持资质需与考级管理者“合作”。这种模式滋生灰色交易,损害行业公信力。  

3. **协会权力与行政监管的边界模糊**  

   舞蹈家协会兼具行业自治与半官方属性,其领导层常以“德艺双馨”形象示人,但实际运作中缺乏有效外部监督。冯双白等人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共文化资源转化为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反映出“行业自治”与“行政监管”的衔接漏洞。

三、深层反思:艺术界的“清高”假象与治理挑战  

1. **祛魅“艺术纯粹性”神话**  

   舞蹈界长期被视作“高雅艺术”领域,从业者多以“文化传承者”自居,但此次案件揭示:艺术创作、评奖、教育等环节同样存在权力滥用的现实。艺术与商业、权力的交织,使得“德艺双馨”的行业口号面临信任危机。  

2. **行业潜规则对艺术生态的侵蚀**  

   冯双白案背后是“以权谋名、以名换利”的潜规则:通过主导国家级项目获取个人声誉,再以声誉背书参与商业活动。这种循环挤压了年轻创作者的上升空间,导致艺术创新动力不足。  

3. **反腐常态化下的行业净化需求**  

   中纪委选择在清明节假期通报案件,释放出“反腐无禁区”的强烈信号。舞蹈界需借此契机推动制度改革,例如建立评奖回避机制、考级第三方监管、协会财务公开等,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

四、结语:艺术需回归纯粹,权力须回归人民 

 

冯双白等人的落马,不仅是个人贪腐的终结,更是舞蹈界乃至整个艺术领域治理转型的起点。艺术创作本应服务于大众审美与精神需求,而非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唯有打破权力垄断、重建透明机制,才能让舞蹈艺术真正“舞动清风”,回归其承载文化使命的本质。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