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武大校长张平文建议适当扩大“英才班”等选鉴渠道和范围,你怎么看?
据中国教育新闻网5日报道,近年来,我国通过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认为,面向强国建设目标,人才储备仍需强化,特别是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贯通培养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矛盾。
在调研中,张平文发现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早期培养缺位,理念亟待纠偏。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但对有天赋的学生缺乏早期针对性培养,因材施教不足。同时,部分学生以升学为目的参加学科竞赛,功利化倾向也制约了竞赛这一早期培养发现机制的良性发展。二是数智教育衔接断层,大中协同机制仍待完善。目前大中数智教育衔接还远不够,中小学数智教育体系不健全,大学有较好的基础和师资,但对中小学支撑不足。三是选鉴渠道狭窄单一,战略需求对接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鉴渠道,以个别高校的“少年班”“英才班”“卓越计划”为主,覆盖范围十分有限。从现阶段国家战略需求来看,在如空天信息、量子计算等领域,尚未建立明确的选拔和培养通道,早期培养布局不足。
基于上述问题,如何构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张平文建议:一是要重视学科竞赛选才功能,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早期培养机制。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学科竞赛,破除以升学为目的的功利化倾向,以赛育才选才,及早发现“好苗子”。
二是要构建大中衔接协同体系,推进数智教育向中小学下沉。张平文提出,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构架中,强化大学与中小学的衔接协同,共同打造数智教育贯通课程链,系统增强数智思维,加强适应时代变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三是要拓宽战略导向的选鉴通道,打造急需人才培养新模式。张平文建议,聚焦空天信息、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领域,依托相关高校学科优势,适当扩大“英才班”“综合评价招生”等选鉴渠道和范围,在“强基计划”中增设空天信息等急需领域,开通“绿色通道”,给予高校更大招生自主权。
据了解,这并不是张平文第一次提出类似提案。
去年的全国两会,张平文就建议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选鉴机制,优化培养体系,给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张平文当时在接受《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的采访中表示,“近年来,国家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优化招生选拔和培养。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一定差距。”
他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不断加码施压,适得其反;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选拔机制不完善,这类人才往往是“偏才”“专才”,通过高考“全科式”选才模式过于单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选拔机制建设还不足;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够科学,需加强对学生天赋的保护,健全转专业甚至转学等相关机制。
针对现状,张平文建议,在保持高考招生稳定的前提下,我国应构建更加多元化的选拔通道;管好用好学科竞赛等选拔方式;给予有条件的“双一流”高校在选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时一定的自主权,加大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选鉴;要优化培养体系,在成长过程中给予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更多保护、更多选择。
“高等教育要坚持‘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如确有天赋特长或兴趣发生变化,应在政策上允许学生选择更适合的专业就读。”张平文说,“只有加强本研衔接和课程贯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钻研,才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和快速成长。”
对于上述建议,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和赞赏,认为当前的选拔机制确实“不善于”挖掘一些偏才、怪才和专才,在招生方面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或可解决问题。这些网友还举出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经历为例子,称他曾自曝英语考300次只及格过3次,考研浙大时因英语太差而落榜……
也有很多网友表示担忧,认为过去并非没有让高校自主招生过,但从带来的结果和影响看,显然是弊大于利的,给予高校在选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时更多的自主权,这个口子一旦放开,发展到后面往往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这个月初刚刚宣布:决定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据悉,该校新增本科生将进入新成立的书院学习。
据央视新闻报道,人工智能正与社会加速融合,也为高等教育带来机遇。记者了解到,当前,清华正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以期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此次扩招本科生及成立新书院就是其中的重要措施。
据悉,新成立的本科通识书院将汇聚清华优势学科资源,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中的驱动作用,立足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范式,以培养具有深厚人工智能素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清华将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同步发力并对此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