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北方船厂建造 004 核动力航母?别被唯心论蒙蔽了双眼!
最近又有消息称 "北方船厂正在建造004核动力航母",所谓证据是去年谷歌卫星拍摄的一张照片,显示某处有类似电磁弹射器的模块。一些人立刻宣称:"这就是 004 核动力航母开工的铁证!" 谁要是质疑这种说法,马上就会被扣上 "立场有问题" 的帽子。但本号向来不惮于说真话,今天更要把道理讲透。
(如果是自媒体,发新闻搞搞流量,但也不能不顾事实乱编,最后弄得大家都麻烦!)
这种唯心观点编造出来的“核动力航母开工!”,不是事实。
有人匹配了模块和福特航母上的模块相似,但这个恰恰说明这个是测试模块,因为福特是采用的塔式建造法。而福建舰是采用的巨型总段造船法,从技术了上来说,巨型总段造船法,最为先进。
这里先说一下塔式造船法和巨型总段造船法区别
塔式建造法是先在干船坞内合拢船舶的龙骨段模块,在船底结构基本纵向贯通以后,再把舰船底舱的主机和辅机安装到位,然后再一点点地往上层把相应的船体部分焊接上去。美国纽波特纽斯船厂建造福特级航母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在逐步搭建航母船体每层的同时,将主要的船内设备也同步安装进去。
采用塔式建造法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容错率比较高。因为每次往船身上搭建的模块的体量相对比较小,而且是边搭建模块边往里面安装主要的设备。如果航母在设计和图纸上本身存在一些小瑕疵和不合理之处,那么在实际建造时还可以逐步纠偏。
施工组织相对简单:建造顺序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相对独立,施工组织和管理相对容易,便于施工人员按照既定流程进行操作。
塔式建造法,整体精度控制要求较低:由于是逐步建造,在每个分段的安装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正,对单个分段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整体精度控制难度相对较小。
建造周期较长:各分段需按顺序依次建造和安装,上一阶段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工序较为繁琐,导致整体建造周期相对较长。对船坞或船台占用时间长。
福特航母全舰舰体共分为496个模块,其中162个为大尺寸大重量的超级吊装段。每个吊装段由若干个结构单元在最后组装平台上焊接而成,并预舾装部分设备,然后吊装上舰
造船业也是国家海洋战略的一部分,现在各大船厂订单都排到了几年以后,而船台工期就是造船业的瓶颈,美国造船厂现在没有民船订单,可以慢悠悠的在占着位置,但东大不行,所以东大船厂早就普及了巨型总段造船法。
巨型总段建造法
先将航母船体划分为若干个巨型总段(1万吨以上),每个巨型总段都包含了多个舱室、多层甲板以及相关的设备和系统等。在不同的车间或船坞内同时建造这些巨型总段,待各巨型总段建造完成后,再将它们吊运到船坞或船台上进行整体合拢组装,拼接成完整的航母船体。
建造周期较短:多个巨型总段可以同时建造,大大缩短了整体建造时间,提高了建造效率。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采用了巨型总段建造法,每艘航母被分为6个巨型总段、6个中间分段、12个舷台分段和2个上层建筑分段。最大的一个巨型总段重量高达1.13万吨
占用场地较大:需要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同时容纳多个巨型总段的建造,以及进行最后的合拢组装工作,对船坞或船台的空间要求较高。
施工组织复杂:涉及多个总段的并行建造和协调,各总段之间的接口和配合要求高,施工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需要更精准的计划和调度。
巨型总段建造法技术难度
总段制造精度要求高:巨型总段在建造过程中需要保证很高的精度,因为一旦总段制造出现偏差,在合拢时可能会导致各总段之间无法准确对接,影响航母的整体结构和性能。
合拢技术难度大:将多个巨型总段精确地合拢在一起,需要先进的吊运设备和精确的定位技术,同时要解决总段之间的连接、密封等问题,对施工技术和工艺要求高。
总段建造质量控制关键:由于总段在合拢后再进行大规模修改的难度很大,因此在总段建造阶段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需要对每个总段的建造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整体质量风险较高:一旦某个巨型总段出现质量问题,在合拢后可能会对整个航母的质量和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可能需要对整个总段进行拆除和重新建造,造成巨大的损失。
如果北方船厂的模块是为了降低施工难度,采用了塔式造船法,那么施工顺序就不对了,应该是先看到船台上龙骨模块才对,而不是先造一个带有弹射器的甲板模块;而如果像福建舰采用了巨型总段造船法,这个模块明显不符合。结论就是:这就是个测试模块。
唯心论下的核动力航母建造-选择性证据与逻辑漏洞
“福建是核动力航母,北方船厂核动力航母开工”这些消息呢,都是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规律。唯心主义者喜欢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观点都有如下特征:
选择性取证:支持者仅截取 “电磁弹射模块” 这一局部特征,刻意忽略东大航母建造采用的 “巨型总段法” 与旗钱国 “塔式建造法” 的本质差异,将测试模块等同于在建航母的核心部件。
这种 “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的论证方式,与历史虚无主义 “选择性虚无” 的手法如出一辙。
逻辑自洽性缺失:从“模块相似” 到 “核动力开工” 的推理链条中,既未验证模块的实际用途,也未考虑东大国航母技术发展的渐进性。这种 “假设前提 — 主观臆断” 的模式,与科学研究中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原则背道而驰,本质上是将可能性等同于必然性的唯心谬误。
以碎片化信息解构国家发展
此类论断更深层的危害,在于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隐秘合谋:否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将航母建设的系统性工程简化为 “模块拼凑”,忽视其背后涉及的动力系统、材料科学、舰载机技术等多领域复杂性。
制造认知混乱:通过渲染 “核动力”“电磁弹射” 等技术标签,将公众对国防建设的关注引向脱离实际的空想。这种以技术名词包装的主观论断,可能消解社会对国家战略规划的理性认知。
否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此类论断虽未直接否定历史,但其通过虚构技术突破、夸大发展速度的方式,本质上是对国家发展成就的另一种解构。这种“捧杀” 式的言论,与历史虚无主义 “抹黑” 策略异曲同工。
以实证破除唯心迷雾
尊重客观规律:航母发展遵循 “小步快跑” 的渐进路径,从辽宁舰到福建舰的技术迭代已充分印证这一逻辑。核动力航母的建造必然是基于现有技术的系统性升级,而非 “跨越式” 的空中楼阁。
现代军事装备的研发具有高度保密性,仅凭卫星图像的局部特征便妄下定论,既不符合科学精神,也违背军事常识。对重大国防项目的关注,应建立在官方信息与权威分析的基础之上。
结论:核动力航母已经看到桅杆了,但要看到整个军舰至少10以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