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就要开始了,我让DS针对人工智能民生保障和税收议了份提案。大家看看怎么样
**关于构建人工智能时代民生保障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机制的提案**
---
### **一、现状与问题**
1. **替代性失业加速**
- 广州智能环卫车已实现单台替代4-5名工人,全国环卫行业未来或面临300万岗位缺口;银行业预计未来3-5年裁减20万岗位,重复性工种首当其冲。
- **矛盾焦点**:45岁以上工人再就业率不足30%,部分企业招聘年龄限制引发社会争议(如广州白云区环卫工招聘限35岁以下事件)。
2. **财政分配失衡**
- 企业因自动化节省人力成本(如某车企武汉工厂裁员80%后利润翻倍),但民生投入未同步提升,失业群体仅12%获得技能补贴。
3. **内卷化风险**
- 低技能岗位竞争加剧,部分转型工人被迫接受薪资降级,形成“低价劳动力蓄水池”。
---
### **二、核心建议**
**(一)建立“技术红利反哺民生”的税收调节机制**
1. **征收“智能转型专项税”**
- 对自动化替代率超30%的企业,按节省人力成本的10%征收专项税,资金用于:
- 设立“技能重塑基金”,覆盖45岁以上工人培训费用(参考日本“终身职业训练账户”模式);
-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延长领取期限至24个月。
2. **实行“人机协作分红制”**
- 要求企业将因自动化提升的利润提取15%作为员工共享基金,按工龄和贡献分配(如德国工业4.0人力缓冲计划)。
**(二)构建“技能-岗位-保障”三位一体转型网络**
1. **精准技能匹配**
- 建立“职业转型图谱”:例如环卫工人→智能设备维护员(广州文远知行案例中需大量运维人员),配套开发AR模拟培训系统,转型成功率提升至65%以上。
2. **社区化就业支持**
- 在工业园区建设“数字技能共享社区”,提供设备实操场地与专家指导,鼓励转型工人担任培训志愿者并给予社保补贴。
3. **弹性社会保障**
- 推行“技能养老金”制度:45岁以上工人参与培训可按学时兑换养老保险积分,缓解再就业焦虑。
**(三)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行业规范**
1. **立法约束企业行为**
- 制定《自动化转型企业责任法》,要求企业:
- 每裁减10个岗位需创造3个新岗位(如智能运维、适老化服务等);
- 提前6个月向人社部门备案裁员计划,并缴纳“人力转型准备金”(标准=裁员数量×当地社平工资×200%)。
2. **行业薪资保护机制**
- 对因自动化产生的低技能新岗位(如数据标注、设备巡检),设定行业最低工资标准(不低于原岗位薪资的80%),防止“技术性压榨”。
**(四)推动“东西协作+代际融合”的区域平衡**
1. **中西部专项扶持**
- 对中西部中小企业提供“智能改造券”(补贴设备投资30%),配套东部技术团队对口支援(如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结对)。
2. **代际价值再挖掘**
- 国企招聘中设置“经验折算分”,工龄可按1:0.5比例兑换学历加分;
- 建立“青银协作车间”,组织青年工程师与经验工人联合开发适老化智能设备(如广州智能环卫车需适配狭窄巷道场景)。
---
### **三、实施路径**
1. **试点先行**:2025年在广州、武汉等智能制造先行区启动“税收-培训-保障”全链条试点,2027年推广至全国。
2. **立法保障**:2026年前出台《人工智能社会影响评估条例》,强制企业披露技术替代路径与民生补偿方案。
3. **公众参与**:设立“技术伦理公民陪审团”,对重大自动化项目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参照欧盟《人工智能法案》)。
---
### **四、结语**
技术进步不应成为社会分化的推手,而需通过制度设计转化为普惠性动力。建议由国家发改委、人社部、财政部联合成立“智能转型民生保障委员会”,统筹税收调节、技能培训与区域协作,让“机器红利”真正润泽每一位劳动者。
**附议代表**:XXX、XXX、XXX
---
**提案亮点**
- **财政反哺机制**:通过专项税与分红制,破解“企业增效、民生失血”困局;
- **代际公平设计**:以“经验折算”“青银协作”重塑老龄工人价值,回应广州环卫工年龄争议;
- **区域协同创新**:借力东部技术优势激活中西部转型潜力,避免重复建设与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