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与麓川王朝(读书笔记)

麓川王朝是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期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由傣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其影响范围涵盖了今云南省西部以及缅甸北部的部分区域。以下是关于麓川王朝的详细介绍:

麓川的起源与发展

麓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在13世纪中期,随着蒙古帝国对怒江中上游、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的征服,原属“勐蓬”(蓬国)的傣族联盟受到冲击,地方势力逐渐分化。元朝设立云南行省后,在当地实施了土司制度进行管理。1294年,麓川路总管芳罕去世,次女南玉罕良继承职位;然而到了1310年,由于无人继承,麓川路总管之位出现了空缺。经过商议,芳罕的小妾召南宛的儿子混依翰罕被拥立为新的麓川路总管,并自称为“思汗法”,建立了独立的“勐卯龙”(大卯国),定都于允姐兰。

麓川的鼎盛时期

思汗法继位后迅速扩张领土,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不仅征服了周边多个傣族部落,还向西推进至缅甸北部乃至泰国北部地区。根据《百夷传》记载,麓川的疆域极其辽阔,东至景东,西达西天古剌,南抵八百媳妇(阿洪王国),北接吐蕃;东南方向包括车里,西南靠近缅国,东北有哀牢,西北则与西番、回纥相邻。此外,邻近的一些小国如暹罗、景线、景老等也纷纷向麓川称臣纳贡。思汗法时期的麓川成为了西南边陲最为强大的地方政权之一。

与明朝的关系变化

随着明朝统一云南,麓川与新朝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最初,思伦法(思汗法之子)将元朝所赐印信交给了明朝,接受了平缅宣慰使的身份。但是,随着内部权力斗争加剧,麓川开始表现出对抗的态度。例如,在1385年和1388年间,麓川曾两次发兵攻击归顺明朝的土官俄陶等人,引发了与明军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在摩沙勒之战和定边之战中,麓川军队虽然初期取得了一定胜利,但最终还是被装备先进火器的明军击败。

明朝三征麓川

进入15世纪,特别是正统年间(1436-1449),麓川新一代领导人思任法试图恢复祖辈基业,不断向外扩展领地。这引起了明朝的高度关注,并最终促使朝廷采取了三次大规模远征行动来平定麓川叛乱。第一次是在1441年,明英宗派遣定西伯蒋贵和兵部尚书王骥率领15万大军出征;第二次发生在1443年,再次出动5万人马;第三次则是1448年的13万人远征。尽管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消耗,明朝最终还是迫使麓川投降,并重新划分了该地区的行政建制。

麓川的衰落与终结

经过多年的征战,麓川的实力受到了极大削弱。特别是经过明朝三次远征之后,麓川的实际控制区域仅限于陇川、瑞丽、芒市等地。与此同时,明朝在这一带设立了多个土州府和长官司,进一步加强了对当地的直接控制。到了1448年底,麓川最后一位重要首领思机法被迫逃往缅甸境内,标志着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政权正式走向了末路。

明朝三征麓川中明英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决策发动多次远征

明英宗即位后不久,便面临着麓川地方政权不断扩张势力的问题。思伦法之子思任法继承父业后,积极谋求恢复祖辈基业,并采取了一系列对外扩展领地的动作,这引起了明朝中央政府的高度警惕。面对麓川日益增长的威胁,明英宗决定采取强硬措施予以应对。从正统四年(1439年)开始,直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英宗连续发起了四次针对麓川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些远征不仅显示了皇帝本人对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的决心,同时也表明他对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持有较为激进的态度。

亲自参与指挥与协调

除了下达命令外,明英宗还积极参与到具体作战计划的制定当中。例如,在第一次远征期间(1441年),他就特别指派定西伯蒋贵、兵部尚书王骥等人率军前往云南进行讨伐。此外,他还密切关注前线战况的变化,通过派遣使者等方式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次远征时(1448年),尽管明英宗没有亲自带兵出征,但他依旧保持高度关注,并且在关键时刻作出了重要指示,如命令沐昂“量度事情,从宜处置”,以确保战役能够顺利推进。

    

政策调整与善后处理

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明英宗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武力解决问题并非长久之计。因此,在平定了麓川叛乱之后,他开始着手实施一系列旨在巩固胜利成果并促进当地社会稳定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明英宗下令撤销麓川宣慰司,在陇川等地新设宣抚司等机构,以此加强对该地区的直接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对那些曾经支持或参与过麓川叛乱的地方土司采取严厉惩罚措施,同时对于表现忠诚者给予适当奖励,比如将孟止拨给木邦土司管辖等。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既体现了明英宗灵活务实的一面,也为日后西南边疆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

1449年,明英宗成功解决了这个巨大的南亚大国一年之后,土木堡之变发生。至此,明朝军功勋贵传承被事实上打断,明朝进入了类似南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完美状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