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课教什么?希望改变什么?什么又是正确的婚恋观?
据中国人口报,高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谈恋爱的一个重要场所,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婚恋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方式,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的责任。从调研汇总的大学生意见、建议来看,大学生期望高校婚恋教育课程最好采取选修课的形式,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通过“分析案例”的形式讲授知识,通过“自述故事”的形式结课。同时,他们最希望获取两性沟通方面的知识。
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是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在强调“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同时,首次提出“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
笔者近期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生育的主力军,婚恋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56.9%的同学表示目前并不想谈恋爱。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之所以不愿意谈恋爱,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来平衡学习与恋爱的关系。这一结果表明,由于缺少系统、科学的婚恋教育,大学生对情感关系的认知较为模糊。
正确对待婚恋是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其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人格完善息息相关。在婚恋问题上,倘若大学生能够得到系统的回答,获得科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情感交流技巧等婚恋相关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等,提升情感管理和沟通能力,为将来享受亲密关系和幸福人生打好基础。
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来说,引导其树立正确婚恋观,关键在于做好学校婚恋教育。但当前婚恋教育在学校场域明显缺失。调查研究发现:82%的大学生反映其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婚恋课;仅有2.51%的大学生上过婚恋课;65.99%的大学生希望所在高校开设婚恋课。
高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谈恋爱的一个重要场所,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婚恋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方式,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的责任。从调研汇总的大学生意见、建议来看,大学生期望高校婚恋教育课程最好采取选修课的形式,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通过“分析案例”的形式讲授知识,通过“自述故事”的形式结课。同时,他们最希望获取两性沟通方面的知识。
高校开设婚恋课程、做好大学生婚恋教育,可以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进而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就更好打造高校婚恋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将婚恋教育课程纳入大学选修课程体系。结合大学生对婚恋教育需求增加的实际情况,高校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婚恋教育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反思,帮助其提升正确认识婚恋和经营恋爱关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做准备。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分阶段安排教学内容。比如,针对本专科低年级学生,重点讲授人口国情、新型婚育观念等内容;对于本专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讲授两性沟通等亲密关系维护方面的知识。
第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法,灵活利用非传统形式开展婚恋教育。比如,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录制婚恋相关课程,打造特色网络婚恋教育平台,方便学生自由学习和与教师交流。再如,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如课程结课方式探索采取分析现实案例的形式,从而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高校婚恋教育提升自身婚恋素养。
第三,建立课程反馈机制,让学生匿名评价课程。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根据学生评价完善课程,确保课程的价值性,切实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婚恋观的目的。
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重视加大对婚恋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比如,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加与婚恋教育相关的思政教育培训和研究活动。
第五,高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婚恋教育。由于大学生不只在校园生活,家庭和社会应与高校形成婚恋教育合力,系统传授婚恋知识。家庭层面应注重传递正确的婚恋观和当好表率,帮助大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社会层面要加强人口和生育政策宣传解读,注重营造健康、积极的婚育文化氛围。
我说话不好听,这文章没什么意义。文章我大概看了下,讲了两方面现实:一是大学在校生谈恋爱比例低;二是据调查,大学开婚恋课的比例低,不少学生希望开。然后,就提出,大学要开婚恋课,balabala。
再说直白点,不就是看现在结婚生育年龄晚、比例低,想改变吗?这么复杂的事,大学开个课,就能改变了?
最基本的,婚恋课教什么?希望改变什么?什么又是正确的婚恋观?
文章里说,大学生“之所以不愿意谈恋爱,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来平衡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怎么说呢,这个结论你信不信吧?反正我是不信的,这更像调查时四平八稳的借口。但文章作者至少装作是信的。学生因为课业负担重不想谈恋爱,解决方案是给他们加一门恋爱课,这该怎么说呢?
再回到“婚恋课”的话题。如果真想好好讲对大学生有帮助的婚恋课,婚前性行为是不该回避的话题。我不怕挨骂,我旗帜鲜明地说,我不反对婚前性行为。现代社会的客观现实,绝大部分人不会二十出头结婚,还不让有婚前性行为太逆人性了。而性吸引力本来也是男女相互吸引的重要因素之一,反对婚前性行为,又要鼓励大学生谈恋爱,本来就挺矛盾的。
但不少大学校规里有从八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一路抄下来的禁止婚前性行为的条款,处罚还不轻。虽然没有学校真正在执行,但课堂上不反对学生违反校规,怎么看都不合适。修改校规更加麻烦。
更重要的,社会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共识,知乎上不少相关讨论,看得我汗毛倒数。老师在课堂上讲这个问题,不管持什么观点,都会引起不小的争议。这对教师的个人发展很不利,搞不好还得挨处分。
我要是大学老师,领导安排我教婚恋课。我一定对领导说,我认栽,能不能打个商量,我这学期的教学任务+50%,但不教婚恋课。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什么是正确的婚恋观”。婚恋观本来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很难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你又怎么去帮助大学生树立并不存在的东西?
婚恋课的目的是什么?文章里提到“帮助他们获取情感交流技巧等婚恋相关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等,提升情感管理和沟通能力”。如果回避了婚前性行为这个重要议题,我不清楚这门课还有多少实用性。至于情感交流技巧,爱情有千万种模样,没有标准答案,男女双方按同一门课教的交流技巧去谈恋爱,想想还挺滑稽的。
要是再务虚点,讲讲那些移风易俗的不会出错的话,我真不知道还有多少大学生有兴趣,那真成了增加课业负担了。
至于讲法律,讲得太大而化之,效果同上;讲得特别实务,我不清楚对婚姻是促进还是阻碍。
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