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挑细选的饭店总像一场诈骗

500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我感觉有时想找家好吃的店挺难的。

有次我突然想吃茶泡饭,点开一个还算权威的榜单,按照排名选了靠前的一家。

现在我都还记得,那家店设计得有些爱丽丝漫游奇境的风格。门洞旁错落有致地摆满了花里胡哨的玩偶摆件,很多食客会停下来拍照。

就餐也很有仪式感。米饭上满满当当堆着配菜,小碟子另外盛着梅干、紫菜等小配菜,茶汤用仿古的瓷壶单独装着,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添加。

然后我充满期待地吃了一口,沉默了。

茶汤味道淡得可怕,米饭又煮得过于软黏,一时间不知道是在吃茶泡饭,还是在喝白粥。

500    

回想起来,倒也不能说难吃,就是十分平平无奇,配不上它高贵的排名与评分。

相信很多网友也和我有同感。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总能在精挑细选后,频频踩雷,吃到一肚子气。

有的店盛名在外,人们慕名而去,结果只吃到名不符实的食物,失望至极。

500

还有的店脾气贼大,把顾客当儿子训。

500

500

以至于我时不时就能刷到那种避雷贴,说某个高分餐厅名不副实,去了就是上当了。

500

而那些确实好吃的店呢,往往又人潮汹涌,排队动辄几小时起,直接拉低就餐体验。

在本地尚且如此,去外地就更难了。

上次去乐山旅游,跟着导航绕来绕去好不容易找到某家被强推的馆子,据说是本地老字号,麻辣兔头做得一绝,当地人都爱吃。

结果到了才发现现场全是风尘仆仆的游客,几乎人手一个超大行李箱,看不到一个本地人。味道自然也没有很突出,吃得满口都是调料味,食物本身的特色完全被掩盖了。   

吃完只能自认倒霉。

所以有段时间网络上很流行一种说法,认为3.5分的餐厅才是最牛的餐厅,那些高达5分、4.9分的反而充满猫腻,是被刷出来的,不够真实。

500

虽然这样的说法多少有失偏颇,但这也折射出某种现状:年轻人越来越不相信权威性榜单了,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嘴巴。

甭管别人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只有自己吃出来的最真实,最能反映问题。

500

上当的次数多了,天生爱吃的大家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法则。

有人说,别往那些大商场跑,直接去菜场周边、学校周边,或者居民区附近找人多的店。别看可能店门不起眼,但肯定久经时间考验。

也有人转战闲鱼,直接找专业人士写一份详实的美食攻略,按图索骥。

而我的习惯是,每次刷到美食推荐,想去试试前,先上小红书看看别人的评价。

500

前阵子朋友圈有人推荐了一家餐厅,描述得特别诱人,说吃过的人都说好,我很是心动。

但我一上小红书做功课,就发现有人写了重要提醒,说这家店口味偏甜,喜欢的会很喜欢,不喜欢的恐怕会觉得有些腻。

500

我当即拔草,庆幸自己又免于一次试错。

500

很多传统的美食榜单具有时效性,可能要一年或者更久才更新一次。好几次,我对着榜单上的地址去找,到了才发现餐厅早已更新换代。   

但小红书上的信息交换是很快很精准的,所以才能看到最新鲜、有效的分享。

500

我们很难简单用好评或者差评来为这些分享归类,毕竟某种食物是否好吃,其实是私人化的评价。准确地说,这些分享提供的另一种看待食物的视角。

恰好是这些不同的视角,共同呈现出一家餐厅、一道美食最真实的样子。

所以我现在也很喜欢在小红书上分享那些好吃的店,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比如在冲绳吃到的这家高级烧肉店,不仅好吃,还花样繁多。

一顿饭的时间,能让你尝到好几种风味的美食,值得一试。

500

还有在济州岛喝到的很牛的参鸡汤,人参给得又大又粗,汤浓肉嫩。

这家店的客人大多数是本地人,一看就特别原滋原味。

500

分享更多的还是国内的美食。

像上海的这家印度菜,口味很浓烈,对味蕾冲击很大。

500

而且,在这些美食的评论区里,不断有人留下自己的经验做补充。

什么时候不用排队,什么位置适合看风景,都在这里得到了具象的帮助。

500

也有人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做出推荐。

参鸡汤也不仅济州岛有,沈阳也有很多很棒的。

500

还有人热心分享时令美食的食用法则。

同样是云南菌子,鸡枞适合火锅煮,青头菌就得在锅里烩,如此才能吃出食材最好的风味。   

500

由此作为引线,大家从美食聊到了旅游,又从旅游聊到了生活。

哪些本地特产值得带走,

500

哪些景点值得一看,你都在在评论区找到答案。

500

聊着聊着,人们借由食物,想起那些时光留下的痕迹。

500

遗憾的是,有些味道不知不觉消逝了,成为朱砂痣,成为白月光。

500

无数个具体的美食分享,融合成一种文化态势,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流动与传播。

所以说,美食从来不仅仅是美食,我们在找寻的也不仅仅是好吃而已。

它是情感的载体,是生活的粘合剂,是属于某个城市的厚重印记。

从始至终,美食所提供的,都不只是身体所需的能量,味觉上的刺激,更是精神上的滋养。分享食物的同时,人人往往也共享了情感、文化和生活,并由此完成了一次次相遇和重逢。

500

为了响应大家对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小红书今年专门做了一份美食指南“小红碗”。

这名字很有意思,一听就知道是希望大家端上碗吃好饭。

他们集结了诸多挑嘴的食评人,根据全民真实推荐,绘制一幅“好吃地图”,并且要让这些美食扎根街头,组成一整条“好吃街区”。

“小红碗”的第一站落地在公认的美食圣地贵阳。

500

这份地图上的美食包罗万象,不区分价格和档次,只在乎口味和感受。

它是真正由大家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比如地图上提到的蔡家街,很经典的贵州本土美食聚集地。

可以在这里试试用料十足的酸汤米粉,热气腾腾飘着香。

500

很多人夸过它口味正宗,吃起来特别够味,就连贵阳本地的朋友都对它赞不绝口。

非常新派的阿云朵仓,简直就是贵阳人自己的大食堂,每周不吃一顿就浑身难受。

500

这里能吃到贵州独有的怪噜炒米皮,由十六种食材炒制,风味无需多言。

500

再就是本地这种麻辣洋芋片,辣椒粉一洒,都说香得不得了。

500

还有更多美食就不一一列举了,建议大家有机会带着好吃地图去贵阳走一走,吃一吃,然后就会觉得,生活还是挺美好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餐饮属于服务业,很多时候比拼的不仅仅是味道,还有服务和设施,这就导致很多点评和榜单,评分靠前的点基本都是那些很贵很大的高级餐厅。

但这种点评对80%的普通人而言,不够实用。

普通人希望了解什么呢?

是我在这座城市,能吃到什么性价比高的、有当地特色的、符合时令价值的食物和菜色。

这就是好吃地图的功效。作为万千真实经验的集合,它足够接地气,让大家伙吃得舒心。

不少人因而意识到,真正的好滋味不被价格和排行影响,只被自己定义。

500

当然,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口味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情,你经常在网上看到美食博主的推荐还不如自己饭搭子推荐,因为饭搭子和你口味更合得来。

偶尔也有人在评论区反驳我,觉得我推荐的店不好吃,他推荐的才是最好的。

500

所以,找美食推荐也应该按照这个逻辑来。

你得先看看这个人和你口味是否接近,对你喜欢的餐厅评价如何,这样才好判断对方推荐的美食能否契合你的喜好。

反正小红书上,人人都可以是美食博主,人人都在分享吃过的美食,你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赛博饭搭子。跟着他的推荐吃,就准没错。

今年,他们还评选出30位民间食评人,赋予他们荣誉身份,也是希望这些来自真实用户的真实分享,被更多人看到,吃到。

这些食评人不是什么权威,只是小红书上爱吃、会吃、敢吃的普通用户。

比如,@拜伦Byron 自称是大家的互联网真实嘴替,主打性价比美食,在他的分享里你可以看到能无限续的老北京烂肉面,还能找到13元管饱的甘肃麻辣烫。

再比如@小云张张,逛遍了云南的集市,记录下了各种美好的四时风物。

在食评人@我在水星修飞船 眼里,餐桌是生活最小的避难所,无论是殿堂级的贵州土菜,还是日本街头只有几平方大小的蘸面店,每一口真实的滋味都值得被忠实记录。

他们所带来的分享包罗万象。

和门店新旧无关,和菜系品种无关,只和自己品尝到的滋味有关。

胡同里现摊的煎饼果子,几块钱一个,就能让人食指大动。

500

老字号店的大碗拌面,大口吞下肚,就能吃得心满意足。

500

即便是名声在外的“美食荒漠”杭州,他们也能挖掘出人均100块的美食烤肉,保管让人吃得眉开眼笑,欲罢不能。

500

感觉你很难在别的平台上看到这么真实、接地气又百花齐放的美食分享。

所以它也经得起真实用户的考验,能让大家吃到真正契合自己的美味。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很多人忙得无心吃饭,只是囫囵吃上一顿,聊以饱腹。

但我总觉得,吃饭是件大事。

恰如弗兰·勒博维茨说,大多数让人感觉愉悦的东西都是有害的,但音乐家和厨师不是,他们的存在对人类快乐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所以,当我们感到疲惫和迷茫的时候,不妨试着慢下来,去找找喜欢的美食,好好吃个饭,给自己一个喘息放松的机会。

想来这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不仅要好好吃饭,更要吃顿好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