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前瞻】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重要材料汇编整理)

前言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以抢占科技制高点,提升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作为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不仅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也是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对于中国而言,科技创新作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已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下不断放缓速度,所以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2023年12月中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建议的主要考虑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由于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关键的下一步,便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也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本篇内容聚焦科技创新,为读者简要回顾关键信息,帮助大家理解该议题。

更新时间:2024年7月13日

-往期回顾-

500

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2023年12月中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主席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建议的主要考虑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由于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关键的下一步,便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也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这一理念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科技创新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新技术的发明和开发,还涵盖了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在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五个发展理念下,科技创新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他强调要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兵发展关键技术的自主自强,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科技创新包含了一下几部分组成内容:

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起点是基础研究,即对自然现象和基本原理的深入探索和理解。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应用研究: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研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

技术开发:通过将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创新生态: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事情,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助力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

而产业创新是指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应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产业创新的目标在于打造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不仅仅追求技术的进步,也包括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市场模式的创新。目前,我国的产业创新目标可以细分出四个侧重点:推动产业短板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以及新兴产业建链。具体来看,创新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革新:通过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 管理创新: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

  3. 商业模式创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群体,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 组织形式创新:通过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员工的积极性 。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对于发展新生产关系并提升新质生产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生产关系是指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条件下形成的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它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共享化、生产组织的扁平化以及生产方式的智能化。不同于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或国家手中的传统生产关系,在新生产关系下,生产资料的共享化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平台经济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共同使用。为顺应新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生产将成为主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新技术能够改变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与量并推动生产关系的不断更新,因此,新质生产关系的形成依赖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

二、科技强国与机构改革

科技体制机制作为中国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要素,是引领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为了打造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塑造新型生产力,我们亟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在202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标志着这一重大改革的正式启动。

其中,科技部的重组成为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一改革将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强化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等核心职能,我们能够更有效地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期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上取得新的突破。

该方案明确指出,科技体制改革必须遵循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核心目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创新被赋予了核心地位,这表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为了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体制,国家决定强化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科技委员会的组建成为本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决策不仅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科技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更是为中国科技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举措。此外,改革方案还明确指出,中央科技委员会将作为党中央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其办事机构的职责将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全面承担。这一改革旨在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效率,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科技体制改革图示

科技强国重要节点

三、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的结合

2023年12月中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主席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建议的主要考虑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由于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关键的下一步,便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也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如何发展好新质生产力: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要求1:这就要求我们

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要求2: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四个面向”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

要求3:要聚焦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

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第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要求1:因此,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为什么提出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和产业有着紧密联系

两个历史交汇期催生新质生产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立足这一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以发展新动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诞生背景概念矩阵结构图

与此同时,我们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深刻影响着未来世界的整体发展走向。在此背景之下,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其发展共分为孕育、发展、深入、持续深化4个阶段。

并且与过去的政策概念相比,新质生产力概念更加集中于通过创新驱动的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因此对于如何实现发展新动能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更强。

中国发展政策与GDP增速关系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6月11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关于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要求1: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要求2: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瞄准科研人员的现实关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

要求3:要不断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在开放环境中筑牢安全底线。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新动能》书摘汇总-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