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前,这名战士壮烈牺牲,并留下“三不伸手”誓言……
0.75秒能做什么?不过只是眨眼一瞬间。但一名战士却在这不到一秒的时间中,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作出的举动。
这名战士叫王杰。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今邳州市张楼乡)帮助民兵训练爆破技术。突然,炸药包被意外点燃。深知炸药威力的王杰没有向后躺倒避开,而是选择纵身一跃扑向炸点。随着一声巨响,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王杰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3岁。
从发现险情到炸药包爆炸只有0.75秒,王杰下意识直面死亡的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
战友们在整理王杰遗物时,发现了一本超10万字的日记。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王杰丰富的精神世界。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除了“两不怕”精神,王杰在日记中写道:“牢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三不伸手”看似简单的三句话,但想要身体力行并不简单。面对名利的诱惑,争先易,知止难。“三不伸手”是王杰无私奉献、永葆本色的具体体现,也折射了一名革命军人正确的名利观。
习主席在参观王杰生前所在连队荣誉室时,曾深有感触地说,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
所谓“伸手”,意为索取索要。渴望荣誉上增色、待遇上提高、物质上优厚,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变成了向组织索取荣誉、索要利益,就成了一件不光彩的事。共产党员从入党之初起,就应该清楚入党是为了什么,而不是入党能得到什么。入了党就意味着讲责任,多奉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就强调:“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这就要求党员在面对荣誉、待遇、物质等考验的时候,不主动伸手,不争名逐利。
而像这样的人,在我党我军中不胜枚举。“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曾在永丰战役中炸毁敌人两座碉堡,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等功。但即便如此,张富清转业后也从不向人提起。如果不是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这位英雄的事迹恐怕要永远尘封在箱底。
为什么深藏功名几十载,如此低调?张富清每次回忆起战友泣不成声:“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许多都牺牲了,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我有什么资格把战功拿出来显摆?”因为始终铭记为党和人民出生入死、牺牲奉献本就是共产党员的本分,因为始终把牺牲的战友作为精神坐标,老英雄张富清认为曾经的战绩并不值得拿出来夸耀和显摆。这样的境界何其高远,这样的精神何其可敬!
许光达战功赫赫,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55年,在国防部举办的盛大庆祝宴会上,他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宴会结束后,许光达给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写了一份降衔申请,请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战功显赫但没有居功自傲,而是虚怀若谷,谦虚诚恳。毛泽东同志赞扬许光达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不为外物所惑,不为浮华所动,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政绩观、名利观。然而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过分看重名利,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常向组织讨价还价。他们有的不甘于在基层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向组织要荣誉奖励;还有的为了私利,抵挡不住诱惑,不惜践踏、破坏党的纪律,甚至到了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的地步,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这些党员干部显然没有过“三不伸手”关。
如何看待名利,是检验党员干部品格的试金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说,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是唯我,还是忘我?是事事以我的利益为出发点,还是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应该无私无畏、一心为公。要把责任看重一点,把地位看轻一点,把事业看重一点,把名利看轻一点。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当前,党纪学习教育已进入“后半程”,虽临近尾声,但不代表结束。每名党员干部要牢记王杰的“三不伸手”,并以此为镜。当一个人瞄准利益的眼神少了,投向岗位的精力自然就足了;琢磨待遇的念头少了,思考工作的时间自然就多了。一心扎根岗位、心向民众的党员干部,相信能把事业干好,也一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