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指数 2024 研究领袖:印度追随中国脚步,前十再次发生变化
自然指数 2024 研究领袖:印度追随中国脚步,前十再次发生变化
历史悠久的科学堡垒正在努力应对挑战,而新兴的竞争者则脱颖而出。
根据最新发布的历年数据,印度在自然指数的研究成果方面取得了快速进步,去年其对索引期刊的贡献百分比增长率高于中国。
《自然指数 2024 研究领袖》(以前称为年度排行榜)是一系列排名,重点介绍了数据库中产出领先的国家、地区和研究机构。排名显示,印度已超过澳大利亚和瑞士,位居总排名第 9 位。在自然科学领域,该国目前排名第 8 位。
自 2014 年自然指数推出以来,中国一直是份额增长最快的国家,份额是衡量特定地区作者对指数论文贡献的指标。2022 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自然科学产出最多的国家。2023 年,即健康科学期刊被纳入指数一年后,中国在总体上名列前茅。
2023 年,印度的整体份额为 1,494.27,远低于中国的 23,171.84,但其增长速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相当。从 2022 年到 2023 年,印度的调整后份额增长了 14.5%,该指标考虑了每年《自然指数》文章数量的年度波动。相比之下,中国的调整后份额增长了 13.6%。许多领先的西方国家调整后的份额继续下降:英国下降了 8.2%,美国下降了 7.1%,德国下降了 6.8%。
印度的成功或许部分归因于其研究机构数量的增长。班加罗尔国家高级科学研究所的地震学家 Chittenipattu Rajendran 表示:“过去十年,大学数量从 752 所跃升至 1,016 所。”Rajendran 还为《The Wire》杂志撰写有关科学政策的文章。在此期间,印度理工学院(该国的教育和研究中心网络)从 5 所增至 23 所,Rajendran 表示,还建立了 7 所新的印度科学教育和研究中心。
班加罗尔印度科学研究所 DST 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Subbiah Arunachalam 也认为,扩建对印度在指数中的快速上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机构吸引了新一代科学家,”他说,“其中许多人曾在北美、英国和欧洲完成博士和博士后研究。”
阿鲁纳恰拉姆说,第二个原因是,政府为想要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提供大量奖学金和助学金,有些学生甚至还想攻读硕士和本科课程。“政府从学校层面就制定了特殊计划,吸引学生学习科学技术,”他说。
自然指数数据似乎支持了增加研究机构数量可能有所帮助的说法。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前 500 名中的研究机构数量少得多——只有 15 家,而中国有 100 多家——但印度确实有数十家研究机构为该指数追踪的论文做出了小小贡献。印度似乎在化学研究方面尤其强大,该学科占其自然指数总产出的近 60%。在化学全球排名中,印度排名第六。
“传统上,印度在化学领域实力雄厚。看看我们对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医学体系的数千年兴趣,”阿鲁纳恰拉姆说。“印度化学工业发展良好,已超出所有地区股东的预期。”
印度在自然指数中的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但拉金德兰表示,科学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机构数量的快速增长与科学预算无关,”他说。尽管印度政府和非政府来源的科研总支出从 2010-11 年到 2020-21 年绝对值增加了一倍多,但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百分比自 2009 年以来一直在逐年下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21 年占 GDP 的 0.64%。拉金德兰还认为,大部分支出都用于开发引人注目的项目,而不是支持基础研究。
印度政府首席科学顾问阿贾伊·苏德 (Ajay Sood) 表示,“整体情况”不值得如此批评,他强调了对量子研究等领域的投资,国家量子计划在八年内拨款 600 亿卢比(7.2 亿美元)。他还表示,增加印度私人来源的资金至关重要——私人来源占总研究支出的 40% 左右,按国际标准来看这个数字相对较低。苏德表示:“我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增加资金,但我们需要鼓励私营部门。”他指出,印度新成立的阿努桑丹国家研究基金会计划利用非政府来源的资金。
西漂
随着亚洲新兴强国在自然指数中继续表现良好,欧洲和北美的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尽管由于数据库是一组相对固定的文章,一些国家的份额增加自然会导致其他国家的份额下降)。
即使在生物科学领域,美国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的明显优势,但似乎也有迹象表明西方的主导地位即将结束。尽管美国科学家发表的生物科学论文数量仍远远超过中国,但数据表明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从 2022 年到 2023 年,美国在生物科学领域的调整后份额下降了 4.3%,而中国增长了 21.8%。卫生科学领域的情况也类似;美国调整后的份额下降了 1.5%,而中国则增长了 14.6%。
来源:Nature Index
美国排名下降的部分原因可能是 2023 年数据库中期刊的变化。例如,生物科学期刊eLife在改变出版模式后被从《自然指数》中剔除。但总体趋势是明确的。纽约辉瑞公司前全球研发总裁约翰·拉马蒂纳 (John LaMattina) 认为,总体经济前景是部分原因。一些科学家将美国研究成本的螺旋式上升归咎于通货膨胀——2022 年的一项审计发现,自 2018 年以来,实验室用品的成本上涨了 27%——而资金却未能跟上步伐。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一项新法律,即《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该法案将在 2026 年对政府运营的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险支付的 10 种药品实行价格限制。
法案的支持者表示,该法案的目的是限制该国不断上升的医疗费用。纽约市彼得·彼得森基金会称,相对于美国经济规模,医疗费用已从 1962 年占 GDP 的 5% 增长到 2022 年的 17%。到 2030 年,价格控制规则将扩大到 60 种药品。拉马蒂娜表示,这会影响制药公司在研究上的支出意愿和能力。“该法案将开始产生影响。我们已经看到大量裁员,辉瑞和百时美施贵宝等公司关闭了研究基地,我认为这是预期收入减少的结果。他们正在勒紧裤腰带。”
拉马蒂纳是三家生物技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他说他已经看到了这一趋势对整个药物开发行业产生的连锁反应。“初创公司在早期不需要很多资金,但一旦进行临床试验,成本就会上升。公司需要资金,而投资通常来自大型制药公司,”他说。“目前,这完全是一个买方市场。公司说,‘带着更多数据回来找我们’,但五年前,如果你有一个有前景的临床前项目,你可能会有多个竞标者。”
国际研究合作模式的转变也可能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自然指数中的表现产生影响。
根据6 月份发表的《自然指数》中国增刊的数据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家的联系有所增加,旨在改善亚洲及其他地区的贸易和基础设施联系。与此同时,之前的数据显示,中美合作对《自然指数》文章的贡献有所下降。“这并不是完全脱离西方,”图森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员 Jenny Lee 说。但她表示,这两种情况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重心向亚洲区域合作转移”的图景。
日本文艺复兴
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对自然指数的贡献一直在急剧下降——2017 年至 2022 年间,其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调整后份额下降了近 20%。但有迹象表明,该国可能已经稳定了局势。2022 年至 2023 年,日本调整后的份额下降了 1.7%,与许多欧洲和北美国家相比,日本的恶化程度较为温和。
日本在创建衍生公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并于 2021 年公布了一项价值 750 亿美元的捐赠计划,用于资助科学和研究。然而,这些变化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在研究领域显现出来,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日本的研究已经走出了困境。“大多数日本研究人员不相信日本的科学竞争力真的走上了复兴之路,”兵库县神户大学的遗传学家 Keiji Nashida 说。“我对这种趋势的持续并不乐观,因为我们只是靠现有的资产生存,还没有成功吸引和培养年轻人。”
英国脱欧的影响?
2016 年,英国在公投中决定脱离欧盟,此后地缘政治对科学的影响一直是英国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英国经过多年谈判才加入欧盟 955 亿欧元(1027 亿美元)的“地平线欧洲”科学资助计划,这一过程一再拖延,但最终于 2024 年 1 月达成协议。伦敦慈善基金会威康信托基金政策实验室负责人马丁·史密斯 (Martin Smith) 表示,这一拖延对英国科学产生了不利影响。“脱欧后确实存在一些停滞效应,”他说。
《自然指数研究领袖 2024》的数据似乎支持了这一观点。2023 年,欧洲大部分地区在指数中的整体份额有所下降,但在特定领域,英国的表现往往比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更差。
例如,在生物科学领域,英国调整后的份额下降了 3.8%,而德国则增加了 0.4%。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的情况也类似,英国调整后的份额小幅下降了 0.4%,而德国则增加了 6.3%。化学领域也是如此,两国都经历了下降,但英国的下降更为严重。
谈到高质量科学的表现,“这提醒我们,你需要奔跑才能保持静止”,史密斯说。“许多国家都希望成为科学超级大国,为了跟上这一步伐,我们需要继续加油。我们不能因为以前的辉煌而固步自封,因为其他国家正在加速前进。”
《自然指数》评估的是出版成果,这意味着某些因素(例如被排除在欧洲资助计划之外)的出现与数据表现之间存在延迟。这是科学从实验室到出版需要很长时间的自然结果。如果英国脱欧是导致英国在《自然指数 2024 研究领袖》中表现不佳的部分原因,那么这种现象可能还会持续几年,之后我们才可能看到英国加入“地平线欧洲”计划后出现增长,史密斯说。“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渗透。”
近年来,英国的科研经费也大幅增加,史密斯希望这一点能开始体现在《自然指数》数据中。据伦敦科学倡导组织“科学与工程运动”称,2021 年,英国在科研上的支出为 662 亿英镑,比 2020 年的 618 亿英镑有所增加。这让史密斯乐观地认为,英国很快就会出现复苏。
以上摘自自然网站头版文章,原文为英文,此为谷歌翻译的文章,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