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编《贰臣传》只是表面文章

乾隆编《贰臣传》只是表面文章,看看洪承畴等人的待遇就知道了

很多人不解,投降满清的洪承畴既被皇太极封三等轻车都尉,又为何让乾隆打入《贰臣传》?二者好像真有矛盾。

实际上,这个三等轻车都尉,只是清朝给洪承畴众多头衔当中最低的一个,他还有很多的头衔,其中有一个头衔,让他和他的后代可以在大清朝是日享荣华富贵,这个头衔可太牛了,皇太极给洪承畴最高的爵位是抬旗镶黄旗,不仅抬了旗,还给了洪承畴两个镶黄旗牛录,世袭佐领。多少满清贵胄恨不得全家上阵杀敌,满门忠烈都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皇太极却给了洪承畴。两个牛录什么概念?相当于创业公司给了原始股,否则的话呢,你职位再高,也就是个打工的。

在清朝什么人才能拥有自己的牛录呢?除了皇上和旗主王爷以外,清朝规定,皇子封亲王或郡王给十二个牛录,封贝勒给六个牛录,贝子给三个牛录,镇国公辅国公给两个牛录,而且这都得姓爱新觉罗才行,可洪承畴一个大明朝的被俘人员就给了两个,这已经打败了99.9%的满人了。有了这两个牛录,这就意味着只要大清朝在一天,洪承畴就是世袭罔替,按照满清的说法,这两个牛录的人都是你的奴才,甭管以后他们是当了大将军,还是当了大学士,见着洪承畴和他的后人,都得跪在地下叫一声主子,让你干嘛就得干嘛,可想而知这个爵位多实惠。因为就算给你封一个什么一等功二等伯,只不过一年多几百两银子而已。所以,从这点你就可以看出来,至少皇太极是对得起洪承畴的。

洪承畴的头衔也不少。首先是太子太保,太子太师,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因为当时满清还没有入关,所以没有三殿三阁大学士,如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这些头衔都还没有,而弘文院就相当于文华殿大学士,另外还有兵部尚书。清军入关之后,洪承畴还做过河南陕甘湖广的总督,死后谥号“文襄”,在清朝文臣谥号里面排名第三,第一是文正,曾国藩就是“文正”,第二呢是文忠,如李鸿章、荣禄这些人都是“文忠”,第三就是“文襄”,如福康安、兆惠、左宗棠这些人都是“文襄”,这些头衔任何一个都比三等轻车都尉高。

虽然洪承畴是个三等轻车都尉的头衔,但要是横向比较的话,也不算亏待洪承畴,首先他不像孔有德、吴三桂他们,人家是“带资进组”,带着“炮兵部队”关宁铁骑主动投诚。而洪承畴则是被俘之后才投降的,这就差了许多档次。另外在清朝初年对于爵位的封赏还是很谨慎的,比如努尔哈赤的远房侄子巴哈纳,也是大学士,早年也是军功一大堆,晚年从武职转成文职,也才给了一个一等轻车都尉。还有顺治朝的图海,太子少保,大学士,还是满洲人,也是有战功的,最后也给了一个一等轻车都尉。还有福建总督姚启圣,收复宝岛台湾立下不世之功啊,结果就给了个骑都尉,居然还没有洪承畴高,施琅好歹还给了个靖海侯呢。

至于洪承畴最后进《贰臣传》 这就得说乾隆在这件事上是又当又立,乾隆41年,乾隆下令国史馆编纂《明季贰臣传》,当时圣旨写的很清楚,招降洪承畴等人的原因就是“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以录用,以靖人心,以明顺逆,但朕思此等大节有污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勋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酌情处理,故另立《贰臣传》一门”,这话说的几乎是典型的忘恩负义,念完经打和尚,吃饱了就骂厨子。

实话实说,乾隆这件事干的不咋地,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乾隆就后悔弄这个《贰臣传》了,因为弄这个,以后大清在开疆拓土,谁还愿意归降你,都给人打入另册了,另外洪承畴,祖大寿这些人的后代都还在朝廷做官呢,你让人家怎么想呢,你让人家以后还干不干了,于是乾隆就开始往回找补这件事。到了乾隆43年,乾隆就把这个《贰臣传》又弄出了个甲乙两篇,又特地下圣旨做了补充,说明这些明朝的旧臣是要区分对待地,你像洪承畴、祖大寿、孔有德这样为大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都进入甲篇,“实能忠于本朝,应予以原谅”,乾隆还举了战国豫让的典故证明自己没那个意思,你们可千万别瞎想,自己很看重洪承畴这帮人对于大清朝的功劳。但像“水太凉”的钱谦益这帮人归顺之后,又朝秦暮楚,首鼠两端,毫无建树的全都归入乙篇,甲乙两篇一共收录了157个人,至于造反的吴三桂等人,那都没有资格进入《贰臣传》

乾隆为什么要这么干,那是因为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必须得有个态度,否则万一将来大清有难,敌方那边给钱多工资高,大家全都投降了,那可就瞎了。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乾隆虽然立了《贰臣传》可那些二臣的后代他可是真重用,一点都不含糊,比如大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投降满清的将领李永芳也在《贰臣传》的甲篇里,他的后代乾隆朝重臣李侍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和珅牛不牛,照样整不倒李侍尧,李侍尧在云贵总督的任上贪赃枉法,证据确凿,最后和珅给他定了一个夺爵,外加斩监后套餐,结果第二年,乾隆就把李侍尧从狱里给捞出来了,直接调任陕甘总督,让李侍尧平叛去了。到了乾隆49年,福康安又告李侍尧玩忽职守,最后也是证据确凿,判斩立决,但是又被乾隆捞出来,任闽浙总督配合福康安去平定林爽文的天地会起义去了。我们可以想象,福康安当时得是什么心情。李侍尧一个汉军旗人,最后被乾隆任命为正黄旗满洲副总统,吏部都说了这不符合祖制,他李侍尧一个汉军旗人怎么能管满人的事务呢?可乾隆却解释说“李永芳之孙,安可以和其他汉军比也?”

通过李侍尧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来,乾隆立《贰臣传》其实就是个表面文章,那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以显示自己的高风亮节,他还曾给袁崇焕平反,说要寻找袁家后代进行优待,这不就是打大明朝的脸吗?因此说只要对他和满清统治有利的人,哪怕你是二、三、四、五、六臣,乾隆也照用不误,至于到底是不是二臣?其实并不重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