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又来“新人”了

“大家有没有给自己的家庭群设置免打扰?”

提案陈述台上,《半熟家人》的制片人郑诗怡和导演贺伟源,抛出的这句话迅速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注意。台上的郑诗怡和贺伟源讲述着他们的电影项目,同时还有他们自己真实的故事。

“我没有问题,谢谢。”台下的导师高一天简单直接的反馈,让台上的两人有些意外。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如《半熟家人》这般“幸运”。

500

《半熟家人》陈述环节(图源:微博@FIRST青年电影展)

陈述工坊的彩排环节,作为提案导师的FIRST影展CEO李子为和运营总监高一天经常会对台上的创作者提出一针见血的评价。“你的预算到底是300万还是3000万?”“不发言的时候就不要站在前面。”“身子不要晃动。”……从作品内容到创作者状态,台上展露出来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台下的评审快速纠正。

这几乎是每年FIRST电影市场公开周第一天都会出现的场景。年轻的创作者们获得一次演练的机会,他们需要在有限的5分钟之内,展现自己的作品亮点以及个人表达能力。在第四分钟结束后,台下的响铃就会响起,提醒他们所剩不多的时间。在每年的演练中,紧张、局促、尴尬都时常发生,但一周之后的正式提案环节,创作者们都会以全新的样貌出现在大家面前。

500

从工坊经验分享到一对一项目指导环节,为期一周的交流学习,创作者们既丰富了自己的创作视角,也对市场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发现。

当演员开始进场

今年公开周,FIRST组委会的“玻璃房”要比往年拥挤得多。屋子里满满当当坐满了人,走廊有人靠墙站着,屋外有人拉开了窗户,探头听着。这群人中,除了“常客”制片人、导演、摄影师、编剧外,多了一些新的成员——演员。

FIRST ONE“ONE里挑一”演员推介企划的加入是今年公开周最大的亮点之一,演员们深入到具体议程中,跟创作者们进行现场交流,提供更多维的视角,以及更独特的理解。

500

「ONE里挑一」演员推介企划分组面试环节合照(图源:微博@FIRST青年电影展)

在FIRST影展创始人宋文看来,对于FIRST来说,这个关于演员的企划活动并非是一个完全新鲜且陌生的事情。在FIRST过往的历程中,表演视角的介入常常颇具成效:第15届FIRST训练营时,作为表演顾问的赵又廷专门开发了一堂表演课程,深受当时导演们的欢迎。此外,在过往诸届产业放映和训练营中,也有诸如徐克、乌尔善、张颂文、汤唯和演员分享过与表演有关的宝贵心得。

在举办了一系列表演分享活动之后,宋文渐渐观察到,一些表演课程中,有些导师会带着自己的助教演员来到现场,也有一些演员会主动来到市场公开周,参加培训之余,也希望和同在现场的青年导演进行交流。

“实际上有一个市场需求在这里面,年轻的导演需要认识更多的演员,新的演员也希望和年轻的电影导演建立更充分的交流,”宋文告诉毒眸。FIRST ONE便是他们搭建的那个联系导演与演员的沟通桥梁。

500

按照过去的做法,在电影项目的早期阶段,导演并没有机会跟演员进行交流,大部分都要等项目资金完全到位,再通过经纪公司或者副导演安排见面。这意味着演员无法参与到项目的前期筹备阶段,导演也失去了对表演层面“想象”的可能,从而削弱了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判断。对那些经验并不成熟的年轻导演来说,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在FIRST,演员重新回归了最初的定义,它和其它电影工种一样,成为贡献给创作的一股力量,从表演的角度出发,刺激导演产生新的创作灵感。

在今年公开周,演员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年轻导演的创作思路。表演工坊环节里,几位“ONE里挑一”的演员对创投项目的剧本片段进行了现场演绎,台词表达和人物状态可视化的呈现,让导演们对自己写下的文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与此同时,演员从自身理解出发给到的意见,也让导演对剧作本身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500

同样,这种交流对演员来说也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创造性的工种,演员需要不断积累对创作的理解,才能有效转化为生动的表演。

FIRST ONE并不提供纯粹表演技法培训,而是更关注深化演员对表演的理解:“我们的课程可能简单到一起看一部电影,有可能是一起围读一个剧本,也有可能是讨论一个电影技术性问题。”。

宋文介绍道,FIRST将通过更多的交流活动和分享论坛,提升演员的电影审美。同时,通过FIRST自身的单元板块设置,演员们可以获得试炼、学习的机会。在FIRST ONE为期一年的项目里,更多地想要提升演员审美、交流、感知等层面的成长。就像宋文说的,“FIRST ONE不做演员经纪公司的事情,也不做‘演员创投’。或许用‘学院’来形容,会更贴切的词汇”。

500

在这片电影乌托邦里,新的角色正在加入进来,恰是因为他们的加入,激发着创作者们更多的想法,“撒野”的野性魅力依旧在这里扎根、生长。

真实的棱角 

“没看到你的剧本前,我不可能给任何明确的结论。”在“策略规划局”分享课上,导师阎云飞面对年轻创作者的提问,立马给出了回答。

500

在市场公开周,这样直接、锐利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年轻创作者在市场的迷茫和创作的纠结间,迫不及待想要得到一个答案,面对这些真实的疑惑,所有导师评审都在用最真实的经验之谈来予以回应。尤其在一对一的工坊环节,每一位评审在一个小时内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望闻问切”,当问题变得具体,针对性也变得更强。

“这段阐述特别好,我建议往前放……”“这段不要,这段太大了,相关的思考并不独特……”评审齐康让导演胡英海将自己的项目《野人俱乐部》从头到尾讲述一遍,小到提案PPT先后顺序,大到项目叙述逻辑合理性,齐康都给予了细致的建议。

500

开发导师齐康(图源:微博@FIRST青年电影展)

在公开周,这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对创作者来说弥足珍贵。张觉方告诉毒眸,很长时间她都觉得《山神的媳妇》的剧本有进步的空间,也收到不少剧本问题,可是一直没有解决方案,这让她感到头疼。

“康春雷老师的提出来一个很直接的问题,直击要害:我们的世界观没建立好,没讲好这些人是谁?他们怕什么?”在张觉方看来,导师康春雷在一对一指导中不止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他们需要的解决方案,以及分析出了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这些具体的回答对张觉方而言非常重要。

500

开发导师康春雷(图源:微博@FIRST青年电影展)

正是这些真实的声音推动着创作者们的成长,在这些坦诚的交流间,创作者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今年的公开周,宋文同样表示他听到了很多特别刺耳的声音,有些甚至连他都“感到有些不适”,不过,更多时候他感到欣慰,“这个阶段你一定要听到相左的意见,所谓的赞美和歌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一定要听非常多反对的声音。”

面对这些建议,创作者该以怎样的心态进行选择,同样也在考验着他们,“一个项目成还是败,能走多远,其实还是看作者自己,他是需要选择哪些东西是适合他的,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一个感受,坦白来讲,导演本质上就是一个选择的艺术。”宋文说道。

创作者踟蹰前行

今年的市场公开周,一共收到了467个投递的电影项目计划,其中,24个创投会剧本以及5个X名单代表、29个产业放映预选进入了入围名单。在这些的作品中,宋文观察到一个趋势,今年的创作者的作品普遍呈现了一种当下性。“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艺术不能离开当下,我觉得至少年轻作者们没有沉浸在历史观里,而是放眼当下,这蛮重要的。”从本身的生活经历出发,从普通视角反映广泛的社会情绪,是今年创作者们一种默契的共识。《荒野求生》以导演自己家庭中抑郁症妻子和自闭症的儿子的生活经历出发,将日常生活中的崩溃外化成了一个探险题材电影;《野人俱乐部》导演观察到都市人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以及网络上“马喽”模因的广泛传播,构思了一个反映当下年轻群体社会压力的荒诞喜剧故事。

500

然而,这些融合了创作者细腻情感的个人表达,如何借助影像的力量打动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如何切入市场维度进行更加类型化的表达,也是创作者们普遍下意识会考虑的问题。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两表达路径之间,在影展和院线两种投放路径之间,创作者们都已经有了比较明晰的一个判断,但是为了保留自己的表达,面对当下难测的市场环境,创作者普遍呈现出一种焦虑。导演胡英海拿着《野人俱乐部》跟许多投资公司在聊的时候,投资公司会建议电影往市场上已经成功的《年会不能停》之类的商业片靠近,“我比较担心,如果往这个方向调整,会更好找投资,但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也会被削弱。”胡英海说道。可以看出,创作者的焦虑与顾虑某种程度上,其实也说明了创作者已经从商业文艺的单一性选择,转向了更高阶表达类型的融合问题,而这种作者电影的类型化处理,在宋文看来恰恰是电影创作里最难的。一味困滞于市场类型也不见得让作品有更好的结果,宋文以之前的《爱情神话》为例提到,邵艺辉导演在参加创投会的时候,并没有聊过明星制作,反而在不断讨论电影的文本。而伴随着文本的不断优化,那些加持影片市场性的因素像“自来水”一样涌现出来。“我从我的角度理解,(市场)还是鼓励这种有灵魂、有当下性、有趣味的文本。”评审齐康也给出了相似的回答,在解答导演胡英海的困惑时,建议他要先“走一圈儿”,“这一圈儿不行,我们再寻求变革,但别被夹在这里,要先找到一个最恰大的外延形式。”

500

提案陈述现场(图源:微博@FIRST青年电影展)虽然青年创作者们还未有机会接触到电影市场,但环境的波动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或者心态,唯一不变的只剩下他们对电影的态度。在7号院的草坪上,创作者们总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畅聊,他们聊项目的完成情况,聊故事的细节发展,他们聊电影时呈现出来的状态,仍旧是赤忱真挚的样子。一面研究现实,一面继续理想,年轻的创作者们仍旧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也会指引着电影市场会有更好的未来。电影需要新人,也永远会有新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