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些最近的感悟

500

(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宝应寺,始建于唐代)

1)今天本来有好几个选题可以写,一时没有想好写哪个,在准备选题时,我正好看了最新一期《经济学人》。这本被我批评过多次、反华色彩明显的英国老牌时事杂志,竟然接连刊发了两篇正面涉华报道。在第一篇里,《经济学人》说,美国对华为的“暗杀行动”反而起了反作用,因为美国不仅没能杀死华为,反而让华为在去“美国化”的过程中,补足了弱点,变得更加强大。在第二篇文章里,《经济学人》从各个角度论证,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科技领域的超级大国。说实话,看着曾经批评你最厉害的人,竟然开始说你好话,这感觉还是蛮爽的。我甚至怀疑,一向精明的英国人,是不是看到中国崛起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他们开始准备“投诚”了。当然,这是玩笑。

500

500

2)《经济学人》在论述中国是如何成为一个科技超级大国的时候,通过一个专家之口,顺带提了一句,今天,全世界最好的理工科大学不是麻省理工学院(MIT),而是清华。这突然让我想到,未来,小小明他们这一代在选择是否留学时,到底该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3)过去十几年,是中国综合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很多东西,事实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跟上。比方说,在教育领域,我们根本不用看西方那些花钱就可以买的大学排名。从常识出发,如果你有机会上清华、北大、浙大,你基本上已经在全世界最好的大学里面了,根本不用羡慕什么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也不用羡慕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同样比清北、浙大差了不少。而且,中国顶级大学的真实水平还在不断提升,未来。中国的很多985高校绝对不比美国的“藤校”逊色,甚至还要好。

4)过去十几年,有关留学,出现了一个根本性变化。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最好的学生才有机会去留学,那个时候的“海归”,成色很足。但是,现在,有太多家长因为孩子高考成绩不好,把孩子送出国留学,而英国这样的国家,售卖大学文凭越来越放肆,直接导致除少数好的海外高校和少数好的海外高校专业外,大量海外高校的毕业生,即便不是“差生”的代名词,相对于国内名校,也没有任何竞争优势。今天,在绝大多数时候,留学归来的人,都不再享受任何“光环”(buff)。当然,真正的名校、强专业除外。

5)对于小小明他们这一代人,在考虑留学时,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常识:

——如果孩子已经在中国顶级高校,而且是在物理、化学、地球和环境等中国在全世界领先的专业,根本没有必要考虑去留学。高等教育总是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对于英国这样一个连一辆完整的载重卡车都无法独立生产的国家,你去学什么汽车专业、卫星导航、太空探索,即便是去英国最顶尖的名校,我感觉也不太靠谱;

——留学最大的价值,是找到国外相对于中国来说依然有领先优势的专业。此外,在海外生活、学习,也会增加一个人跨文化背景,这种体验有现实的好处,即便是作为一种人生经历,也有价值;

——去国外“水文凭”的留学行为,就不要搞了。现在去美西方国家留学,动辄每年三五十万的学费和生活费,如果不是海外名校和有优势的专业,绝对是一种“奢侈消费”,投资回报率(ROI)比较低。

6)接下来三十年,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会出现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类似的单项学科领域内的最高奖项,比如数学界的“菲尔兹奖”。唯一的不确定性是,这些美西方主导的奖项会不会“政治化”。如果“政治化”,中国的科研人员将会受到区别对待。

7)接下来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有望出现一大批开宗立派的理论家、思想家。今天,几乎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都是基于过去五百年西方现代化实践经验建立的。未来,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希望涌现出一大批“大家”。如果说民国时代的所谓“大师”,主要是用西方的研究框架、方法和学术体系,构建中国的相应学科,未来出现的“大师”,将会开创很多新的理论和学派,并可能产生世界性影响。

8)昨天是“父亲节”,我记得几年前我在腾讯工作的时候,曾参与录制一个视频,分享作为一个父亲,怎么陪伴孩子成长。我有一个“反常识”的常识——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首先要想的不是怎么把孩子教育好,而是要想想,带有各种局限和不足的我们,怎么才能不把孩子教坏。虽然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虽然父母在主观上都想把孩子教好、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一些,但是,从结果来看,很多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成长起的不仅不是正向的作用,反而可能是负作用。这跟家长的主观意愿无关,主要跟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知不足有关,也跟他们无法自省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有关。说一句扎心的话,每个父母都在说自己爱孩子,但是,很多人都在用一生去治愈父母带给自己的心理伤害。

9)父母对孩子最常见的伤害有哪些?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总想让孩子听自己话的家长,会导致孩子缺乏主动性,甚至变得懦弱;

——追求完美的父母,不懂得欣赏和鼓励孩子,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缺乏自尊,会让孩子的自我评价降低;

——爱面子、有虚荣心的父母,总想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总想拿自己的孩子给自己争面子,往往会拔苗助长,害了孩子;

——焦虑感太强、缺乏定力的父母,会把压力传导给孩子,孩子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会严重缺乏安全感;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包括视频和游戏等,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高质量的陪伴。

10)好的父母应该有哪些基本的常识?

——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同时,这也是相当高的一个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具备好的品德和品格,让孩子有正确的三观,让孩子相信努力的价值,让孩子学会学习、爱上学习,让孩子懂得怎么选择,怎么思考,怎么面对困难和挫折。这些都是教育中的“元认知”,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至于说孩子的成绩好坏,最终考上什么大学,找到什么工作,是好的教育水到渠成的东西,是好的教育的副产品,而不是教育的目标;

——把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什么是爱?就是为对方考虑,就是尊重对方,就是保持同理心。很多人会在成人之间践行这套爱的原则,但是,却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摆出大人的姿态,不能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真正地接纳孩子,不仅欣赏孩子的优点,也接纳孩子的缺点,特别是接纳孩子的平凡。我们都不是完人,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为什么要苛责孩子呢?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晚上有时间再写一篇严肃的国际时政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