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政策基因和对华战略

一,美国的衰落

1991年苏联的垮台标志着美国步入独霸天下的时代,但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后,美国的衰落加速,世界也进入了多极世界。

美国的衰落是全方位的。经济上,美国在2001至 2018年间共丢失了55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美国国债从2000年的5.7万亿美元急剧增加到目前的34.7万亿美元。 如此下去,美国有可能失去支撑其霸权的最主要支柱——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军事力量是支撑美国霸权的另一主要支柱,但美国的军事优势正在削弱。核潜艇部队是美国常规军事力量皇冠上的明珠,全球最强。但美国海军部门发出警告称,鉴于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多倍,中美水下军事力量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国正在快速追赶。中国军事评论员傅前哨在油管公开发布的视频说,中国在制造4000吨级核潜艇方面已经获得关键技术突破,如果中国能以更快的速度在未来若干年间建造30艘4000吨级的小型攻击型核潜艇,就能根本颠覆东北亚和西太平洋水下的战场态势。

美国的衰落还体现在不能向年轻一代提供比他们父辈更好的生活。今年四月,纽约大学教授司各特·盖洛维(Scott Galloway)在知名的Ted讲坛上发表了极具冲击力的演讲,题目是 “美国如何摧毁年轻人的未来” (How the US Is Destroying Young People’s Future)。盖洛维教授引用了一系列数据证明美国的一代不如一代:按调节通胀因素后的实际购买力,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年平均收入为5.6万美元,而他们父辈的一代为7万美元,他们的爷爷辈为7.4万美元。美国现在大学的平均学费占年轻人收入的42%,而他们爷爷辈时这个比例为14%。现在的平均房价为年轻人平均年收入的7倍,在他们爷爷辈时只有3倍。2019 年时平均每月房贷还款额为 1100 美元,现在是 2300 美元,5年时间增加了一倍多。

盖洛维教授认为50岁是一个重要节点;5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超过一半对美国满意,但在18至34岁的美国人中只有18%对美国满意。盖洛维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契约的中断,他说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契约的社会应该能为下一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生活。

美国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主席,政治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埃伯施塔特Nicholas Eberstadt,在其著作“没有工作的美国人”(Man Without Work)中称,美国超过六百万,既六分之一的25岁到55岁的壮年男性既不工作也不想找工作,远超官方的失业统计。

埃伯施塔特教授和盖洛维教授整理的数据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年轻人普遍感到孤独,对组建家庭缺乏信心和兴趣,出生率大幅下降,对人生意义彷徨,吸毒、自杀和犯罪率不断攀升。

美国社会对政府和社会管理机构的信任度不断下降,爱国情怀、宗教信仰也在消退。美国社会受大选的拉扯变得越来越撕裂,好莱坞最近的电影“美国内战”就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夸张的渲染。电影中两军对垒的前线到处枪林弹雨,滥杀无辜、非常的血腥。

不要说“美国内战”是好莱坞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有美国媒体做过社会调查,发现41%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在未来5年里可能发生内战。美国桥水基金会创始人瑞·达利奥近来对媒体表示:“我们现在正处于(内战)边缘。美国爆发第二次内战的可能性为 35% 至 40%” 。他补充说,他定义的内战 “不是人们拿起枪互相开火,而是联邦政府管不了政治立场对立的州和地方政府,美国呈现出极端的政治分裂。”

如此下去,国将不国!美国的衰退和美国面临的尖锐内外矛盾推动美国就治国理政的立场进行根本性改变。

二,美国国家政策的基因

温故而知新,要理解美国当今的政策转变,有必要回顾美国的过去,探索美国国家政策的基因。

1789年担任美国首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在美国独立之初提出的一套开创性的建国方略,对美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的美国影响巨大。汉密尔顿反对突出州政府自主权的邦联制;支持拥有强大中央政府的联邦制。在设计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结构中,汉密尔顿反对议会对总统行政权力的过度约束,主张建立代议制和选举团制度,避免直选总统,防止出现所谓的 “多数人暴政” 。在发展经济上,汉密尔顿反对农业立国而是强调工业立国,呼吁用关税保护美国制造业。汉密尔顿创建了合众国银行,为美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筹集资金。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关税在5%左右,然后不断提升,1824年达到40%,1828年达到45%。1880年代,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过英国达到全球第一。

汉密尔顿建国方略的重点是建立一个具有强大中央政府的统一国家,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保证美国精英对政治的控制,防止民主的滥用。汉密尔顿虽然没有当过美国总统,但仍然被尊为美国最重要的国父之一。

门罗主义对塑造独立之初的美国国家意识意义重大。门罗主义由美国总统门罗于一八二三年提出,门罗主义的要点是欧洲列强不应涉足美洲事务,否则美国视之为战争行为;美国也对欧洲争端保持中立,不干涉欧洲事务。美国四面环海,与其他大洲天然隔绝。美国清教徒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美国是圣经中的山巅之城,上帝应许之地。美国关起门来自己管好自己就可以过上幸福生活。门罗主义奠定了美国国家意识中孤立主义的基因。

一战后的1920年代,美国经济表面繁荣,但全民高度卷入资产的赌博中,人们借钱购买股票,贷款炒房,使用信用卡过度消费。加杠杆过度的华尔街股市终于在1929年10月突然暴跌,短短的几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大量资金的蒸发如同滚雪球,导致三分之一的银行破产,失业率达到25%。接踵而至的大饥荒使得700万美国人死亡,约占当时美国人口的7%。

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开始了罗斯福新政。新政先从整顿金融入手,政府审查银行,发行30亿美元的国债对有资质的银行进行担保,同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禁止黄金出口。这些措施维护了美元的信用并且向社会提供了重启经济亟需的资金。

罗斯福接着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方式接管工业生产。政府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规模、价格、销售范围和工人的最低工资。罗斯福政府大搞“以工代赈”,投资新建和翻修了近1000座机场、1.2万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和医院及其他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这些基建项目雇佣人员达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救济费用总计达180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典型实践。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主张国家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刺激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国家意识的又一次塑造,在发挥国家作用方面给美国社会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1947年7月美国开启了为期4年的马歇尔计划,建立经合组织并向其提供131.5亿美元的援助(相当于当今2000亿美元以上),其中90%是赠与。马歇尔计划的初衷是为了和苏联争夺欧洲,同时为美国巨大的产能提供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标志美国告别了孤立主义,走向称霸世界的道路。维护美元国际货币地位是保障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关键之一。但在维护美元地位上,美国面对所谓的特里芬悖论:一方面,美国需要长期进口世界各国的产品,也就是长期保持贸易逆差,才能向全球输出足够多的美元,满足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另一方面长期的贸易逆差必然危及美元的实际汇率。美国在上世纪的50年代和60-70年代还介入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的巨额战争开支和长期贸易逆差使得其他国家对美元失去信心,各国开始不断地兑换黄金,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在1971年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并不意味美国的衰落,美国的综合实力依然强大。尼克松和基辛格通过以提供安全保障为条件,说服沙特等海湾国家接受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货币。这使得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成功地把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锚从黄金转移到石油。几十年来,石油美元证明比金本位更灵活有效,可以让美国政府摆脱金本位的约束,大量印钞发债,割世界的韭菜。

二战后,西方社会全面左倾。为了避免1930年代的大萧条重演和抵御资本主义残酷的一面,英法等欧洲国家建立了大规模的国有经济和社保体系,美国民主党也开始进行 “伟大社会” 的建设,社会福利支出扩大,对富人和企业的课税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一九七三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接着伊朗和伊拉克于1980年爆发两伊战争。这些事变严重打乱了中东石油供应,1973年石油从每桶3美元涨到13美元,1980年时又从13美元涨到41美元。

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了美西方从1973年开始进入为期十年的物价飞涨和大量失业时期。十年滞涨使得右派得势,撒切尔和里根先后在1979年和1980年获得大选胜利。撒切尔和里根信奉新自由主义,强调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指责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高税收、高福利和抑制市场的政策是造成滞涨的根本原因。撒切尔和里根上台后分别开始了新自由主义改革。

撒切尔和里根的改革结束了西方十年的滞涨,但其中原因复杂。撒切尔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大规模变卖国有资产。里根改革成功的因素更多元,除了减税,还有长期积累的国力、石油价格的回落,里根政府对星球大战计划的战略投资等等。然而西方的自由派一股脑地把里根改革的成功归结为新自由主义的胜利。1989年苏联和东欧集团风雨飘摇,美西方赢得冷战胜利指日可待。挟赢得冷战胜利的威风,自由派推出华盛顿共识,吹响了私有化,市场化,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的全球化号角。里根主义成为西方政府政策和意识形态的准则,并影响全世界。

里根和撒切尔似乎用新自由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但事实证明这种拯救只是暂时的。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沐破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从此美国经济就没有真正好转过。

(本人写有“美国和西方是中国的镜子”、 “市场经济和防范过度金融化”两篇文章,分析了撒切尔和里根主义对西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三,拜登的对华战略和美国新冷战基本国策

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的低关税、美元的购买力和美国巨大的市场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国。大量进口一般工业品对美国的影响是多面的:在进口商品的冲击下,美国一般制造业不是倒闭就是迁往低成本的东亚和东南亚;但一方面,大量进口价廉物美的工业品使得美国能够长期维持低通胀和低利率。在低利率条件下,美国为支付进口而大量发行的货币必然推高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富人在资产升值的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美国在出现严重的产业空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有两点使得美国迟迟没有放弃里根主义,第一,美国曾相信以华盛顿共识为基调的全球化能让各国变得像美国一样,从而巩固美国制定的国际秩序。第二,美国相信其在高科技、金融和军事领域的优势依然能够保障美国的霸主地位。

但事与愿违,中国不仅在政治上坚持独立自主而且在关键产业领域展现了赶超美国的趋势。根据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报告,截至2020 年,中国先进战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 47%,而美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去年4月在布鲁金斯学会的演说中说,美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和供应链的脆弱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当下美国仅能满足电动汽车生产所需的 4% 的锂、13% 的钴、0% 的镍和石墨,美国需要的芯片绝大多数并不在美国本土制造。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担心美国的霸主地位将被中国取代,中国自然成了美国的头号敌对势力。击败中国、维护国家安全成为美国跨党派最强烈的国家意识。2022年5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公开称未来十年将是美国和中国竞争的关键时期,迟滞中国发展是美国的首要战略目标。中美事实上已经进入了新冷战。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既是美国以中国为对手的新冷战战略也是美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具体而言,美国的对华战略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美国占优势的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拜登政府对中国采取脱钩和禁运的政策。

二,在中国占优势的电动车、动力电池、稀土、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领域,拜登政府一方面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以及动用高关税阻止这类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另一方面投资数万亿美元对美国相关企业和项目进行补贴,准备在这些新兴战略产业领域和中国一决高下,并同时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

三,强化遏制中国的所谓民主国家联盟。美国一方面以产能过剩为由鼓动欧盟阻止中国电动车和新能源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另一方面却频繁与日韩、欧盟、澳洲、印度和一些关键矿产供应国协调,试图建立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芯片、稀土、新能源及其他高科技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四,美国政府试图通过世界银行等美国主导的金融机构,动员千亿美元规模的投资进入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竞争,限制中国走向世界。

拜登的政策带有明显的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色彩。现代货币理论是凯恩斯主义在当代的变形和发展。现代货币理论的关键点是1,中央政府不可能破产,政府可以持续不断的印钱还债。2,债务和资产互为因果,政府的债务必然以各种方式转变为社会资产,只要中央政府的债务转化成能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总资产,债务就可以接受,甚至是必须的。

接受了现代货币理论的拜登政府非常敢发债借钱,对战略产业进行投资和补贴。这反映了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拜登政府立场和里根主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沙利文去年在布鲁金斯学会的讲话中反复提到市场的局限性,强调在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有所作为。

在中美竞争激烈,维护国家安全成为美国最突出的政治正确的情况下,拜登政府的政策与美国国内民族和民粹主义的高涨十分合拍。自由贸易、自由投资、小政府等观念正在成为过去式;高关税、政府补贴、产业政策等过去难以被美国社会接受的政策正在成为新常态。

然而拜登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瞄准全球经济中的一些关键节点。例如化解对美元体系的冲击,保持对芯片等高科技产业的垄断,维持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等等。

拜登政府在争夺这些战略节点的竞争中,高度重视与盟友的关系,注重借用盟友的力量,并承诺和盟友分享相关的好处。拜登政府的这个立场可以说是马歇尔计划的一种延续,目的在于利用二战后美国制定的国际秩序来维护美国的利益,维护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AUKUS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举措,最近美国试图通过以提供先进技术,整合各方生产能力的方式形成AUKUS的第二支柱,并把日本和新西兰拉入其中。拜登甚至在G7和G20 会议中提议由美国牵头在非洲建跨非洲大陆的铁路。

四,拜登的战略能成功吗?

拜登战略看似相当宏大和缜密,但事实上面临的阻力巨大,阻力来自美国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美国国内最大的阻力是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太多,例如缺乏优质劳动力,政府缺乏组织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和经验,美国政治中党争对政府政策的干扰、工会的阻力和美国偏重消费享乐的文化等等。这些瓶颈阻碍了拜登政府的大规模投资转变为有效供给。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以每年新增2万亿美元债务的规模扩大债务。在不能转变为有效供给的情况下,这么多的债必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这就是美国出现了粘性通胀的根本原因。美国通胀维持在3.5%左右已经长达近一年。

在出现粘性通胀的情况下,美国5.5%的利率也持续了一年。5.5%的利率对美国来说还是太高了, 这导致美国银行和商业房地产机构在低利率时投资于债券和办公楼的资产出现大规模浮亏。最近美国联邦存款保险集团(FDIC)发布报告称美国银行业的浮亏总量达到5170 亿美元。到明年年底,总量超过9000亿美元的美国商业地产贷款到期,这些商业地产商将不得不续签利率更高的贷款。许多发生浮亏的商业地产较难找到新的贷款方,这可能引发经济急剧萎缩甚至大规模金融危机。

国际上,美国的美元武器化正在刺激全球去美元化的加速。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禁运反过来促进中国自身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与美国为首的所谓民主国家联盟相对应的是金砖国家的扩大势力范围。从人口和产值上看,金砖国家已经超过七国集团。

就短期而言,拜登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无非来自特朗普。

如果特朗普上台后会把美国朝什么方向带?特朗普不会欣赏罗斯福新政、现代货币理论;特朗普骨子里认同的东西是汉密尔顿的经济思想和门罗主义。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特朗普上台后将引入一种全关税制度和消费税制度,将美国的关税上调至能够取代个人所得税的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中高收入的美国家庭实行大规模减税。废除美国 执行了近百年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对高收入家庭征收高所得税的政策。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和减税的组合拳,造成在美国生产商品的成本低于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把资本留在美国,重建美国的制造业,消灭美国的贸易逆差。

特朗普的政策的细节如何,能否行得通,能否被美国大众接受,现在都不清楚。2025年是拜登继续推行拜登经济学还是特朗普上台另起炉灶,现在也不确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百年未遇的大变革才刚刚开始,惊涛骇浪还在后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