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力量生长:走出去,做全世界的服务生

500

500

走向世界的中国服务生

6月15日,2024年欧洲杯足球赛在德国拉开帷幕,苍茫的欧罗巴大陆顿时洋溢起快乐与激情。在这个经常价值迷茫的时代,太需要这种情绪价值了。

500

7月,中国将举行一次重要的会议,全社会都在瞩目的三中全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宏观的方向牵动着微观的信心。

当下中国经济的压力和挑战很大。房地产等传统引擎的失灵,财富缩水的普遍化,就业的压力,都一望即知。但同样在眼前展开的场景中,也有一些新质的力量正在生长。

比如这次欧洲杯的13个顶级官方赞助商,来自中国的就有5家,即蚂蚁集团、vivo、比亚迪、速卖通和海信,分别代表着支付科技、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跨境电商、智能显示,无一不与科技和创新相关。如果今天走向世界的中国生产力都是以这样的品牌为代表,你对未来的信心会不会增添?

进而,如果看到这些品牌都是在中国创办,在中国练就了一身本领后才出海闯荡,并获得成功,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的市场土壤是能够孕育并滋养世界级的产品能力的。

我在不久前写过《下一个“中国”,怎样才能还在中国》,我看到未来的两大战略机遇是:在国内,让世界工厂成为世界的市场和创新场;在国外,再造一个经济中国。中国以往的竞争力,本质上是当好了世界的工人,世界的工程师,未来的重大机会在于,如何当好世界的服务生,为天下人服务。

想到这个概念,我是兴奋的。我的兴奋在于,今天的中国服务生——那些数字化、普惠、创新、绿色的新型现代服务业——正在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姿态,为世界提供一种和传统模式不同的服务生态。

譬如,目前在海外,支付和结算的体系整体还是非常传统的,费率非常高,这样的高费率无疑会给中小企业带来更高的成本,从而影响商业效率。

但在中国,相关服务的价格已经很低。简单做个对比:支付宝在中国针对不同行业客户收取的支付费率为0-0.6%(对公益、教育、政务事业等行业执行零费率),中国市场的支付交易费率平均为0.4%-0.5%,美国市场的交易费率平均为2%-3%,是中国的4至8倍。中国的支付服务,不仅无比便利,而且价格异常低廉。

而对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线下小店来说,因为有二维码支付,他们收款的硬件成本大大减少,因为他们无需再配备POS机。

20年前,支付宝诞生。中国能做到支付成本全世界最低,支付成功率全世界最高,支付宝当记首功。

现在,是这种中国能力走出去的时候了。

500

500

先在中国练好服务本领

欧洲杯的5家顶级的中国赞助商,全都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杀出来的强者,从中国杀到海外。市场化不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只能进不能退。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结论。

透过欧洲杯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一些在过去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在发生。

此时此刻,来自全球数十个电子钱包、银行APP等合作伙伴的用户,可以在欧洲的商场、免税店、超市,在德国的各大球场,使用自己的移动支付应用进行付款,享受各种商家特色优惠。他们无需下载新的APP,只要使用自己的电子钱包,看到Alipay+的蓝色二维码牌,就可以扫码支付。

500

在蚂蚁赞助欧足联之前,欧洲杯在支付赛道的赞助权益曾长期属于万事达。从万事达到蚂蚁,这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注脚——源自中国的先进支付工具的全球化拓展,正在使全球支付的便利性、连通性变得更好。

为什么是中国?一方面,中国的网络渗透率(2023年底为77.5%)一直高出全球的网络渗透率十几个百分点,乘以巨量基数,就形成了大市场,刚好符合网络效应。另一方面,市场化企业一直在创新,“卷”出了超高性价比。

线下商户银行卡收单有0.5%-2%之间的支付费率,支付宝上的小微收钱码商家还可以享受最低“零利率”的收款优惠费率。

不要小看了支付,这其实是商业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成功率,这是全球消费者和商家都需要的东西。更好更便宜的服务能够走向世界,归根结底是适应了世界市场的需求。

过去二十年里,蚂蚁在支付之外的创新也很多,这些创新深刻改变了中国用户的体验。

自余额宝问世,不管用户资金多少,持有时间长短,都可以享受较高的货币市场基金收益,10年时间帮百姓多赚了3800亿元;

网商银行累计服务小微经营者5300万,其每年新增用户的80%都是从未在银行获得过经营性贷款的用户,大约一半用户来自县城;

交费办事不跑腿,出门不带卡,看病少排队,越来越多百姓的事情从线下办变成了网上办。经支付宝激活的医保电子凭证,已累计服务了5.3亿用户……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但实实在在已经发生。

虽然中国的服务业供给已有长足进步,但和用户需求比,很多地方还是不能适配。一个简单的例子,像理发、健身、培训这样的服务,适合预付费模式,但很多人现在不敢充值,因为怕商家跑路。

不久前,支付宝和银行合作了“安心付”,提供第三方担保。用户一次性支付的资金,直接转入商家指定的银行账户,只有用户确认享受服务后,商户才能按实际消费金额扣减用户支付资金,并由银行完成用户单次享受服务的资金划拨。这样的“微创新”,既解决了安全问题,也帮助解放了服务消费的潜力。

我长期关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我看到的一个数据是,支付宝在2023年为427万服务业的商家提供了超过700个商业解决方案,包括帮他们做小程序,做数字化运营,提高获客的效率、经营的效率。数字化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数字化万万不能。

服务业特别讲究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对预付费机制的重新设计,还是为商家提供小程序,支付宝做的事,都是在改善中国服务业的细节。

中国要从世界的工厂变成世界的市场,不能光谈供给,需求超级重要。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让更多外国人进来。服务消费和贸易消费不一样。美国人在美国也可以买Made in China的商品,但只有亲身实地到中国,才能逛景点,看演出,享特色美食。

过去一年多,政府对不少国家出台了单方面免签政策,央行也上调了境外人士在国内移动支付的限额,大的平台企业都在做适配外国人的相关服务改造。支付宝就推出了国际版,可以直接绑定境外卡,还有11个境外钱包可以通过Alipay+的网络,在中国境内直接扫码支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畅行中国,他们就能感受到中国服务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这对中国服务业走向海外,也是有助益的。

500

不只是溢出,更是付出

这两年,中国掀起新一轮的出海潮。这一波出海潮的突出变化,就是我们从货物输出国,变成资本和技术输出国,从输出工业能力,走向输出服务能力。

Shein、Temu、速卖通这样的公司,在海外尤其是欧美市场风云际会,背后最大的底气还是强大的中国供应链。但应该看到,它们已经是平台企业。过去中国货物可能是透过海外的渠道和链路走出去,现在靠的是中资企业自己的平台。这些平台都面临一个很重大的现实问题,怎样从走出去到真正融进去、留下来?这还要进行思维的变革。

我们说“走出去”,说“出海”,更多还是本位思维。而更重要的思维是怎样做一个全球化企业,也就是从全球视角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配置,而不只是在中国生意做大了,然后就外溢到海外。严格来讲,全球化企业是要为全球发展而付出的企业。

比如说蚂蚁做Alipay+,是要搭建一个全球的移动支付生态,已经连接了全球30个电子钱包和银行App等移动支付方式,现在覆盖的海外消费者已经有5亿多;

500

蚂蚁旗下的万里汇(WorldFirst),是全球电商跨境收款平台,跨境结算服务覆盖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款币种已从原来的14个增加到超过30个,其中80%支持“t+0”到账;付款币种也从原来的41个增加到超过100个,其中90%支持“t+0”到账,且支持人民币结汇到账。

现在两个外国企业之间做生意,也可以使用万里汇。显然,蚂蚁的全球化已经不局限于跟着中国企业出海做服务,而是可以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平台,为全球的企业、消费者创造价值。

今年3月,蚂蚁集团启动组织升级,蚂蚁国际独立面向市场,成立董事会,由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挂帅出任董事长。加码全球化,信号十分明显。

要真正融入海外市场,还有一门语言是必修课。这就是ESG(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已经成为能否被国际利益相关方接受的重要条件。

2022年,蚂蚁集团发布了“数字普惠”“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和“开放生态”四位一体的ESG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有19个可持续发展议题已经全面融入公司的日常经营,积极推进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一体创造的更好实践。

蚂蚁ESG的重点,是在绿色、女性、助农、民生服务、就业等方向持续推进科技普惠,多个项目已坚持7年以上。例如,蚂蚁森林7年累计种树4.75亿棵,9成种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地区,累计带动超过6.9亿用户践行低碳生活。蚂蚁云客服(今年升级为“数字蚂力”平台)已开展了11年,项目70%的受益者是乡村妈妈,4%是残障人士。

绿色、普惠、包容式发展,是当下的全球性命题。蚂蚁在这些领域久久为功持续投入,可以增加和世界的共同语言,对于推动开放共赢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500

通向未来的一道光

现在谈到中国的科技企业,大家最关心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能够走向全世界,也就是全球化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在这一轮AI大潮中,中国科技企业还能不能赶上趟,也就是能不能在技术层面上继续和世界领先水平保持同步的问题。上个月我在硅谷和西雅图参访科技巨头,对这个问题思考得特别多。

OpenAI做出了ChatGPT,拉开了一场划时代的技术变革的序幕。其实,中国在上一波互联网浪潮中非常成功,充分利用了单一市场的优势,深挖应用场景,诞生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创新。现在,AI惊涛拍岸,又该如何应对?

整体上,我觉得中国科技大厂的响应和投入是不错的。百度做了文心一言,阿里做了通义千问,腾讯做了混元大模型,“百模大战”热闹非凡。智谱、月之暗面这样的新兴公司在迅速成长,大厂也通过投资的方式在加快布局。

我也看到,中国的大厂因地制宜,还力求把AI技术和垂直应用场景密切结合起来。像支付宝,它其实已经嵌入了很多带有AI功能的应用,比如一下拉就可以唤起的“智能助手”,能够帮用户点外卖、订机票;金融助理“支小宝”,可以提供理财服务;支付宝还在浙江和省卫健委联合推出了AI智能导诊“安诊儿”,为患者就医和后续健康管理提供全流程服务,已经有150万人次使用过。

500

井贤栋说,他对未来有这样的期待——让AI像扫码支付一样便利每个人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智能生活管家、金融管家和健康管家;让数据价值的流动像自来水一样即开即用,每一个小微企业都能共享数据价值的红利。

2003年我第一次见到马云,2005年百度上市和2010年3Q大战时接触了李彦宏和马化腾。在那一轮互联网浪潮中,他们赢在中国,也曾比肩世界。今天,尽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如果从政府到社会,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依然能够保持如饥似渴的创新精神,把全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中国消费者、中国市场的需求有机结合,中国就不会错过这一波浪潮。

在蚂蚁集团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我印象最深的数据是:2023年蚂蚁集团服务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的数量超过8700万;科研投入连续3年增长,再创新高,达到211.9亿元。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井贤栋致辞里对蚂蚁二十年发展史的回顾和总结——

“我们最幸运的是专注做了一件事:用科技创新为中小企业和普通人提供更多一点的发展机会。这是我们的商业模式,也是我们存在的社会意义。”

这是蚂蚁的思考,也是中国企业经验的浓缩。只要坚持科技创新,只要能将科技应用于具体场景,满足客户,尤其是普通人和中小企业的需求,解决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企业自然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大道。这样的企业越多,中国经济的基座就越坚实。

每一家企业的努力,都是通向未来的一道光。

 /// END ///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