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贝尔格莱德人的母亲河上,会有一座中国桥?

一、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年纪稍大一点的同志和朋友,对于这首歌曲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我在这里唱给大家听的,是上映于上个世纪60年代,并于70年代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的南斯拉夫抗战电影——《桥》的主题曲,由法国著名的左翼歌唱家伊夫·蒙当(Yves Montand)于1944年发行的、歌颂意大利红色游击队员的经典曲目——《啊,朋友再见》(Bella ciao)。

500

Bella在意大利语中原本是“美人、姑娘”的意思,但在传唱到我们这边之后,因为机缘巧合和阴差阳错,最终被翻译成了“朋友”。但也恰恰因此,反而造就了一个影响我们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不朽经典。

在塞尔维亚,只要提起功勋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几乎无人不晓,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巴塔”。巴塔在电影《桥》中成功塑造了游击队队长“老虎”和家喻户晓的“瓦尔特”等很多形象。

“可惜了,多好的一座桥啊!”

看过《桥》这部电影的同志和朋友,对于片中的这句经典台词应该还有印象吧?为了切断纳粹德国的法西斯鬼子的退路,由南斯拉夫演员斯·佩洛维奇所饰演的工程师,不得已亲手炸断了由自己设计的塔拉河峡谷大桥。在按下起爆器之前,工程师最后看了一眼这座凝聚着他无数心血的杰作,用无尽感慨的语气,说出了这句日后令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台词,然后他按下了起爆器,大桥轰然倒塌,《啊,朋友再见》的曲调随之响起:

啊游击队呀,快带我走吧,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游击队呀,快带我走吧,

我实在不能再忍受;

虽然《啊,朋友再见》的旋律在我们听来颇为轻快,但是这首歌曲的基调却是十分悲壮的,以它为主题曲的电影《桥》也一样。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种悲壮的基调是属于遥远的20世纪40年代的。而对于塞尔维亚人来说,他们和这种强烈情绪之间的距离感并没有那么遥远,最近的一次还可以追溯到1999年。

1999年3月24日,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悍然发动了代号“盟军”的大规模空袭行动。这场空袭行动持续了整整78天,给南联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

500

尽管北约方面声称,他们此次空袭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人道主义灾难”,但事实恰恰相反,这场大轰炸实际上给塞尔维亚人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近100万人流离失所,6000多人受伤,还有大约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而在这些无辜丧生的平民百姓里头,有三个人的名字是我们中国人民也铭刻在心的:

许杏虎、邵云环、朱颖。

北约的大规模空袭行动不仅给塞尔维亚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还对塞尔维亚的基础设施造成了近乎于毁灭性的重创。

1999年4月12日,在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以南大约289公里处的格德利察峡谷上,横立着一座铁路桥,它将南摩拉瓦河的两岸连接起来。在这一天早上的11时40分左右,一列从贝尔格莱德出发、驶往塞尔维亚东南部小镇里斯托瓦茨的旅客列车(第393
号列车),在途经这座铁路桥的过程中,遭到美国空军的F-15E“攻击鹰”战机的袭击。

500

F-15发射的AGM-130导弹精确击中了当时正处于桥心位置的第393 号列车,造成至少 20 名平民乘客当场被炸身亡或被失踪,总死亡人数估计高达 60 人。此次事件被认为是塞尔维亚历史上最致命的铁路灾难,史称:格德利察火车爆炸惨案。

由于格德利察火车爆炸惨案所造成的负面舆情实在太过恶劣,以至于就连当时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韦斯利·克拉克都不得不亲自出面为北约洗地,说什么:“哎呀,当时的火车行驶速度太快啦,炸弹距离目标太近啦,我们的飞机根本无法及时转向。第一枚导弹是从距离目标很远的地方发射哒,我们的飞行员无法目视识别火车。当飞行员意识到的时候,火车已被击中啦。”

虽然克拉克洗地洗得很卖力,但是当时美军的F-15战机其实还向火车发射了第二枚导弹——这你总不能说是“因为没有识别出来所以误伤的”了吧?克拉克对此又是怎么解释的呢?他将美军的第二次袭击描述为一次“离奇事故”:“这都是因为火车继续驶入目标区域,被第一次空袭产生的灰尘和烟雾给遮蔽啦,所以才不小心误伤的啦。”

500

更加魔幻的是,为了给克拉克替美军空袭洗地的说辞找补,北约和五角大楼方面后来还向公众公开了一段据称是由涉事F-15上的摄像头所拍的现场影像,结果却被人发现,他们披露出来的这段视频是被人为后期加速过的,涉事F-15当时的飞行速度并没有克拉克辩称得那么快。北约和五角大楼还以为别人都是傻子,看不出来他们在视频上动了手脚呢。

二、“实在对不住,我们的地图过期了,炸错了”

从1999年的4月初到4月下旬,在北约空军的狂轰滥炸之下,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位于贝尔格拉德以北地区的诺维萨德,在短短20多天时间里,损失了全部三座大桥:瓦拉丁桥(4月1日)、自由桥(4月3日),还有泽泽利桥(4月26日)。

500

500

4月1日凌晨5点,一位名叫奥列格·纳索夫的诺维萨德市民,在上班途经瓦拉丁桥的行程中,被北约空军投掷的炸弹当场炸死。纳索夫还有3个月就要当爸爸了,而北约只用短短5分钟时间,就把这个男人和他的家庭给彻底埋葬在了血泊之中。

500

瓦拉丁桥被炸断了,诺维萨德市民、摄影记者达科·多泽特的心也随之死去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一切就好像是有人有意要和我们过不去,他们变着法子地想看我们的笑话。他们炸断了我们最喜欢的一座桥,而且还是在愚人节这天。”

同样被悲伤给淹没了的,还有来自当地一家名叫“潘诺尼亚水手”的俱乐部的成员,诺瓦科维奇:“瓦拉丁桥没了,我们所有诺维萨德人都哭了。”

500

1999年5月1日,塞尔维亚科索沃的波杜耶沃市镇,一辆满载着南逃战争难民的民用大巴车,在途经当地的一座无名小桥时,遭到了北约空军的无情袭击,造成至少 24 人死亡、16 人重伤,死者之中包括至少4名阿族儿童。

500

对此,北约方面事后给出的说法是:“非常不幸,那辆大巴车刚好在我们投放完炸弹之后穿过了桥”“很抱歉,我们无法确认此次袭击给平民造成的具体伤亡。”

500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之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事后在敷衍我们时用的那个借口:

“实在对不住,我们的地图过期了,炸错了。”

对于这次空袭,英国媒体《泰晤士报》的特约撰稿人保罗·沃森 (Paul Watson)在他当时的文章中是这样写的:

500

“当救护车往返于遇袭大巴那燃烧的残骸时,一架战斗轰炸机再次发动袭击,两枚炸弹击中了大约两英里外的一座小桥……那次爆炸的弹片,炸伤了一名医护人员的额头。其他救护车因此无法抵近被毁大巴的残骸,对其进行营救。车里车外,到处都是残破的尸骸,其中还有一根小孩子的断臂。那根断肢大约只有一英寸长,它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冲到了桥下的尸骸堆里。周围的青青草地上,春天的雏菊开得正热烈。而孩子尸体的其余部分,却已经是无处可寻了。”

500

“有一个在空袭中幸存下来的小男孩,他的手臂上缠绕着绷带,脸上布满了被弹片和碎屑所划破的小伤口。他用近乎哀求的语气,向救助他的护士提出了一个问题:‘您好,姐姐,请问你知道我妹妹现在怎么样了吗?’但是,护士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500

1999年5月30日,北约轰炸了塞尔维亚拉辛那州瓦尔瓦林镇上一座横跨大摩拉瓦河的一座桥——瓦尔瓦林桥。那一天是周日,瓦尔瓦林的街上挤满了前往市场,或刚从东正教教堂做完礼拜归来的平民百姓。午后不久,两架低空飞行的北约F-16战机对准大桥,发射了一枚激光制导炸弹,当即造成 3 人死亡、5 人重伤。

500

几分钟后,当老百姓们赶到桥上救助伤者时,北约战机又朝桥上投射了两枚炸弹。前后两次袭击,共造成10 名平民丧生、17 人重伤。史称:瓦尔瓦林大桥惨案。

负责此次空袭行动的F-16飞行员是个美国人。事后,时任北约发言人杰米·谢伊辩称,瓦尔瓦林桥实际上是一个“军事目标”,因此北约方面的空袭行动完全是“合理”的。

然而,在当地的塞尔维亚老百姓们看来,北约给出来的这些理由都不过是借口。事实上,瓦尔瓦林桥很狭窄,根本无法通过包括坦克在内的众多军用车辆。

500

而且,北约的空袭是发生在大早上而非夜间的,大早上正是老百姓出来买菜做礼拜的时候。换言之,北约这么做,就是奔着屠杀平民来的。

三、“再见了,我的朋友”“我爱你,中国”

我在这里给大家列举的,只是当年在南联盟发生的诸多有关“桥”的惨案之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在那场战争中损失的塞尔维亚桥梁和丧生的塞尔维亚平民,肯定还要比这多得多。

塞尔维亚人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慢慢从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当中走出来。一晃眼,25年过去了,塞尔维亚人民鼓起勇气,撸起袖子,将那些昔日被北约空袭炸断在河道里的桥梁残骸给逐一清理了干净,然后,又在来自东方的铁哥们儿的鼎力帮助下,重新在他们的母亲河上建起了崭新的、更加宏伟漂亮的大桥。

2010年7月14日,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泽蒙—博尔察大桥”(Zemun-Borca Bridge)在贝尔格莱德正式动工。为纪念塞尔维亚科学家米海洛·卜平,该桥又被称为“卜平大桥”(Pupin Bridge)。

500

得益于中方在建设资金和项目施工等领域的大力支持,卜平大桥的建造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2014年12月18日,卜平大桥胜利竣工,成为了塞尔维亚近70年来在多瑙河上新建的首座大桥。

卜平大桥北起贝尔格莱德的博尔察区,南至泽蒙区。全长1500米,桥宽29.38米,桥面为双向四车道。

这个标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贝尔格拉德人民来说,卜平大桥的意义却是极为重大的。拜这座大桥所赐,当地民众往来博尔察区和泽蒙区的时间从过去的1个小时缩短到了10分钟,这给贝尔格拉德的百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500

卜平大桥

对此,就连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都忍不住赞叹道:

“卜平大桥不仅仅只是一座桥,更是人类加强联系的象征。卜平大桥连接多瑙河两岸,也连接了中塞两国,强化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彼此的合作关系。”

也正因此,卜平大桥在塞尔维亚还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别称——中国桥。

500

中国桥

我今天之所以会出这期内容完全是因为一个巧合。最近我们不是去塞尔维亚访问了来着嘛?很多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近日来社媒上刷都刷不过来。而说到众多有关报道中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那还得数环球网发在他们微博上的一段短视频。

在这段视频中,环球赴塞尔维亚特派记者组在贝尔格拉德街头采访了一些当地民众,给他们拍了一段Vlog集合,而且还在采访的最后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塞尔维亚的老铁们,可以说两句中文吗?”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塞尔维亚姑娘干脆就唱了起来:其中一个唱的是《我爱你,中国》,另一个唱的就是《啊,朋友再见》。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500

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500

这俩塞尔维亚姑娘看着可比我这个中国大妈年轻多了,然而神奇的是,她们哼唱的这两首歌,恰好也是我喜欢听的。中塞两国明明相隔着万里,语言文化也是如此地不同,但我即便是隔着另一个时空,也感觉自己的心跳在此刻和她们的歌声产生了共鸣。

500

好奇妙的感觉,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吗?

这让我不由得对贝尔格拉德产生了无限的美好遐想。若干年之后,真希望有机会能去这座城市看一看,给我们大使馆的遗址和三位牺牲的烈士敬献一束鲜花,沿着蓝色多瑙河之畔走一走,看看那条连接着博尔察区和泽蒙区,也连接着中塞两国,同时还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大桥,然后,偶遇一位贝尔格拉德市民,和他/她展开这样一段对话:

“你好,塞尔维亚的朋友。这座桥可真漂亮啊!请问你知道她的名字吗?”

“中国,我的朋友,她的名字叫做中国。”

“真是一座好桥啊,”

500

中国桥

“是啊,多好的一座桥呐!我爱她,我们贝尔格拉德人,乃至是整个塞尔维亚的人,我们都爱她。爱她青松般的气质,爱她红梅般的品格,爱她的碧波滚滚,也爱她的白雪皑皑。多好的桥啊,只可惜……”

“可惜什么?”

“只可惜我们只有这一座桥。”

“这样啊……”(边说着,边从包里掏出一朵茉莉花,放到对方的手上)“请别灰心,我的朋友,鲜花会有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桥梁也会有的。她们属于为了解放而挥洒热血的战士,为了自由而献出生命的人民。从今往后,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他们都会说:‘啊,多么美丽的花啊,多么漂亮的桥啊。”(说罢,挥手告别,转身离开)

“这样啊……”(略作沉吟,然后突然喊住对方)“请等一等!我的朋友!你是从哪儿来的?”

“东方,我的朋友,太阳升起的地方。”

“我们的星星之火,还好吗?”

“挺好的,已经成燎原之势了。”

“那……我可以叫你同志吗?”

“当然,同志。”

“请你记得一定要再回来啊,同志!”

“会的,一定会的。请保重,同志。”

“再见吧!”

“再见吧。”

“再见吧!”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