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要回到二十年前啊

作者:雷斯林公众号:雷叔写故事 / raistlin

500

前两天在某网站上刷到个帖子,说现在还没以前过得好,很怀念三十年前。

理由是:以前一个月赚40块,就能养活一家四口;现在4500元一个月,养不起一个人。

我们现在的购买力远不如以前。

500

最近这种帖子还挺多的。

反正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

你别看现在人收入高了,生活质量还不如以前呢。

不止如此,他们还煞有介事表示,那时人们眼里有光,精神富足。

“纯真无邪,没有勾心斗角,无忧无虑。”

500

“以为美好的时代刚刚开始,没想到成为了高峰。”

500

你看,物质上率胜,精神上完爆,那肯定很多人恨不得一秒钟就回到三四十年前。

我就好奇,这么些人到底多少岁,有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啊?

帮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的日子:

500

米里的虫。

茅坑里的蛆。

发霉了也舍不得扔的馒头。

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牛肉。

打了好多补丁的衣服。

滥用的抗生素。

消毒不规范的针头。

天天听的“老拐子”传说。

摔跤就出血的煤渣跑道。

坑坑洼洼的土路。

颠簸的中巴。

从没出过的小镇。

翻过一座山才能到的学校。 

漫长又难挨的冬天。

我们展开,一条一条慢慢说。

500

接下来每个细节可能让你触景生情地潸然泪下,也可能恶心反胃。

反正不会兴高采烈,准备好了吗?

  米里的虫 

以前买米很少有现在这样小包装的,一买就是25公斤甚至50公斤。然后米也不像现在这样干净,这种小黑虫是很常见的事情。

500

这些小黑子叫米象,不仅吃米,还会在米堆上产卵,繁衍后代,非常恶心,所以以前需要很用心地洗米。有时候没洗干净,吃饭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虫子了。

父母总是不以为意地打趣“哎哟,今天米里加肉了啊。”

  茅坑里的蛆 

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厕所还不是教室旁的房间,而是独立于教学楼之外。

厕所很古老,里面有一个长条粪坑,大家拉一块,水也冲一块。

即使墙壁有镂空的墙砖来散发气味,里面还是臭气熏天,因为粪坑底部,粪、尿、厕纸和蛆虫互相交融。

我观察了一下,蛆虫品质过硬,它们喜欢从坑底往人脚边爬,但粪垢堆积的坑壁摩擦力不够,它们不幸失足坠落,接着再像西西弗斯一样不断失败不断重启。

只不过我不会把这励志故事写进作文里。

为了不恶心大家,我就不放图了。

反正夏天的时候,那厕所的样子会让你永生难忘。

  发霉了也舍不得扔的馒头 

馒头长毛了不是问题,大多数家里会洗掉表皮,再上锅里一蒸。

那时候食物不像现在这么充裕,各家各户都不自觉践行光盘行动。

我要是不小心吃剩饭了,会在餐桌上被念叨一个米粒掉地上,被邻居奶奶捡起来吃完的小故事。

现在不一样了,碰到发霉的包子点心,自己舍得丢掉,商家更会第一时间处理。

  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肉 

以前蛋白质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不止肉,就连鸡蛋也是。

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被人从后面猛推一把,我牙把嘴里一块肉咬下来了,去医院缝了7针。

然后那个推我的同学,给我们家赔了20个鸡蛋,然后就完事了。

也得益于他赔的鸡蛋,我每天都有蛋白质(蒸鸡蛋)吃了。

  孩子肚子里的蛔虫 

过去卫生状况不好,很多小孩肚子里有蛔虫。

我吃打虫药,拉出来一条十几厘米长的蛔虫,当时也不觉得有啥,现在想想挺恶心的。

  打了好多补丁的衣服 

过去的衣服因为材质问题,不耐穿;要是干活了,最多两三个月就烂了,所以一年到头打满补丁。

比较困难的地区,甚至全家都没裤子穿,只能拿日本化肥包装袋做裤子。

500

还留下了顺口溜:

“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

  滥用的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是我国最严重的药物滥用行为之一。

一直到近些年,还是有相当多乡镇医院,无论什么病都给你开过量的抗生素,无数中国人把抗生素当做“感冒神药”。

一个数据显示,我国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率分别高达79%、75%、95%,远远超过国际标准。

当然随着我国加强相关药物的管理,整体情况在几年前就有了明显改善。

500

  消毒不规范的针头 

90年代医生用沸水消毒针头,但不是所有医生都能做的规范,这带来了不安全注射问题。

武汉市疾控中心在2004年的文章中指出几个调查数据:

1996年全国计划免疫第三个85%目标审评调查了635607个接种点,只有30.54%能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而51.67%只能做到“一人一针”。

全国用高压灭菌法与煮沸消毒法进行注射器消毒处理的各占50%左右。城市接种点采用高压灭菌占80.3%,而农村地区占59.0%。即使使用高压灭菌,其合格率仅占42.9%左右,有些基层单位的灭菌合格率只占35.3%。

1996年某省一地区卫生防疫站下属某贸易公司,从外省不法商人购得医院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7万余支,售出4.5万支,造成多名注射者发生深部脓肿。

结果加大了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这些问题在当时的报道里触目惊心。

500

当然几年前就基本解决了这些情况。

  天天听的“老拐子”传说 

人贩子问题由来已久,1997年刑法修订后,拐卖妇女、儿童罪正式确立。

在2008年以前,每年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几乎不到两位数,这不是说当时不存在相关事实。

与2014年后的情况对不一下就知道,那时大家法律意识淡泊,维权和惩治等方面跟不上。

500

(法院在裁判文书中涉及的相关案件数量

数据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

同样,随着我国社会治安管理和相关犯罪惩治,整体情况在几年前就有了明显改善。

  摔跤就出血的煤渣跑道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用煤渣跑道,那里尘土飞扬、泥泞坑洼,我记得很多同学摔倒过,结果不忍直视。

500

(此图为2015年后,南方某小学一幕)

膝盖像被刨丝器刨过,皮肤里沾了很多煤渣。你得去治治吧。

这时候,“口碑感人”的校医会把双氧水全倒你膝盖上,再用钳子和药棉,给你清洗伤口。

完了你会留下一个一生的疤和刻骨铭心的酸爽记忆。

  坑坑洼洼的土路 

  颠簸的中巴 

  从没出过的小镇 

这些意味着从农村到小镇是趟艰辛的旅程,而且如果错过了上午那班车,一天可能都去不了小镇。

500

坐这样‍的公交,还可能被乘务员羞辱,还可能被“掏包的”明抢,总之艰辛程度堪比“人在囧途”。

你真想再坐它一回,还是坐高铁动车和城乡公交出行呢?

  翻过一座山才能到的学校 

溜索女孩的故事不是个例。

500

爬藤蔓去学校也不新鲜。

500

他们要涉险才能上学,而此时已经是2000年后了,更别说八九十年代。

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就记录了独特艰辛,相比于2000年以后,当时学生还得想办法凑钱上学,可家里吃饱饭都费劲呢。

继续掏空家底上学,还是当童工找活干,这样的人生抉择,曾难倒那批学子。

  漫长又难挨的冬天 

没有空调和集体供暖的四十年前,冬天非常难熬。

这意味着:

  手上耳朵上的冻疮 

因为没空调,以前每年冬天,我手上和耳朵上必起冻疮。

冻疮很痒,但是又不能抓它,一抓就破。

有的家长买药膏给孩子涂手上,有的家长找点偏方煮水给孩子烫烫手脚。但这往往不能阻止最后小孩子冻得冻疮流脓。

记得那个走4.5公里上学的冰花男孩吗,他可是个10后。

500

他和同学们的小小手,都经历了生活和严寒的折磨,就变成这个样。

500

500

所以可想而知八九十年代的防寒状况了。

严寒降雪对于许多人来说,非常不美妙,还带着严重的危险信号。

500

但这些还不是时代吹们吹的最厉害。

且看。

一个是说以前吃的是纯天然的,赛过现在的美味。

500

实则不然,以前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滥用事故一点也不少。

因为那时候的大前提是吃饱,也就没有食品安全概念。

所以明矾油条、假酒层出不穷,瘦肉精也随意添加。这么一来一起起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就出现了。

500

500

你可能觉得上面两个案例是九十年代的,太新鲜了,那咱么说说八十年代的事。

2022年,江南大学的两位研究者在《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的演化轨迹》一文里指出:

500

一个是说那时候大家心地善良,没有勾心斗角。

但即使在比较纯粹的校园里都存在各种乱象。

比如二三十年前,光是校园霸凌又有多少人注意,留下一辈子的伤痛可能连当事人都不以为意。

而不像现在,有法律维权,有网络曝光,可以帮到自己。

就像你现在能控诉婚闹和旧俗,在当时哪有机会给你发声。

500

更别说当时的盗窃、抢劫,也只会让你对“民风淳朴”四个字提心吊胆。

社会治安好起来,文明风俗优起来,也就是最近十多年的事。

500

要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吃不饱穿不暖情况下,道德约束力下降放在古今中外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500

话说回来,文章开头的算法本身也不严谨。

那时候一人赚钱,全家吃饱穿暖,这没啥问题。

现在你还是过那种生活的话,一个月工资也照样能养一家人。

几人一天吃喝不到100元,住的能有多挤就有多挤,照样可以活,甚至4000让一家都活下去绰绰有余。

这种极限生存方式在一线城市里还真不少,生活质量怎么样呢,不言而喻了。

然而这样浅显的道理,很多人宁愿忽视,毅然决然想回到80年代,可能是心理落差的问题。

因为当时大部分人买不起家电,你家买得起,那你家牛逼,优越感自然可以让你感到幸福。

500

但现在随着网上曝光越来越大,你不再觉得买得起天价之物很稀奇了,优越感暴跌,想回到过去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过去是一个舒适区,因为过去是父母帮你承担了生活重压。

500

厚古薄今可能在有的国家行得通,但在当今中国多少有点儿矫情,相当于另一种意林体了。

500

毕竟你看:

天天能买以前过年才能买的东西,这样的年味不更丰富吗? 

攒一两个月的钱能买到电子用品了,这么的娱乐不更高级吗? 

隔一段时间出去旅游看看世界,这样的兴致不更悠闲吗? 

只不过很多人觉得自己在当下吃亏了,哪知道他早就欣享了发展成果。

要怪就怪他数学不太好。

转头一想,这么多人吃得好穿得好,还有闲情逸致上网,文字表达能力也不错,难道他们真愿意退到没网没夜生活的过去吗?

500

看了我那么多尖锐的批评,你肯定觉得我不会对过去刻舟求剑。

也不一定,我也很喜欢在短视频上看那些作品。

我看《繁花》里1993年上海黄河路实景,看到了烟火气。

我看2007年广州街头的匆匆行人,他们的杀马特发型早已不在,弄不好发际线还像我一样不断后移。

500

视频里的这些人也会怀念自己亲历的那个年代。

这是因为他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他们践行着务实的生活哲学,他们一直过得很真诚。

多么正能量啊。

而镜头里边走路边玩手机的习惯,则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玩手机)。

500

这些都表明90后00后,是很不一样的年轻人。

想必未来他们能带来新气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