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营商及就业环境宜适应疫后消费形态转型

  今日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虽然华南天气颇不稳定,但却仍然难以阻止人们外出旅游的意愿。在内地五日连假的前夕,广东省内的各条高速公路就已经出现「大塞车」,其中塞车最严重的路段是广澳高速的中山段。因而可以相信,澳门的旅游业又将迎来一个小高潮。

  但与以往几个内地「黄金周」期间,澳门百工百业的表现看,今次「五一小黄金周」可能也仍然是旺淡不匀,旅游区和中区将会重现疫情前的兴旺状态,而民生区尤其是北区则是比疫情前还要清淡,「仲衰过做女嗰时」。

  有人将此种情形的出现,认为是受「澳车北上」之赐。因而许多社会人士都在呼吁,尽量留在澳门消费。但其实这是说对了一半。一方面,在澳门与珠海几乎已经「同城化」,通关也越来越方便之下,珠海、中山一带的消费价廉物美,当然其竞争力和吸引力强于澳门的同类消费场所,尤其是吸引距离近、低端消费力的北区居民。另一方面,正因为与中区居民相比,北区居民的消费力较低,因而并非是「澳车北上」的主力军,因而将北区商号经营困难全然怪责于「澳车北上」,并非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何况,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号召下,要求澳人留在澳门消费,也非完全正确,而且也与希望更多的内地居民来澳旅游消费,自相矛盾。

  不管怎样,澳门特区政府是注意到民生区和北区商号经营困难的情况。从行政长官贺一诚,到经济范畴的各级官员,都在「扭尽六壬」,绞尽脑汁,希望能够找出适当的措施,尤其是引导游客到民生区和北区消费,改善民生区和北区的营商环境。在前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大会上,贺一诚再次表态,特区政府将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支持中小企业持续经营,加大对较低收入劳动者的福利保障,将一如既往充份维护本地居民优先就业的权利,加大力度打击非法工作,支持工会依法运作,保障雇员合法劳动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友善的劳资关系。

  其实,无论是政府决策机制,还是劳资双方,在思考改善民生区和北区的营商及就业环境时,除了是从传统的角度切入之外,还宜进一步开阔眼界,从「疫情后工作及消费形态转型」的视野去观察研究及解决问题。

  实际上,一场疫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改变了工作模式。从二零二零年开始,许多企业纷纷采取在家工作的策略防堵病毒肆虐,并出现了结合远端和分流的「混合式办公」模式。当然,并非所有行业都可以在家工作,远距办公的工作效率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但多数上班族认为在家工作并不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觉得居家工作好处更多,不但可以减省开销,心情也比较好。而且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居家上班其实也有许多好处,除了可以节省办公室租金和开销等营运成本,员工满意度也会提升,有效降低离职率,对重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千禧世代年轻人来说,也会是具有吸引力的企业。

  疫情不只改变企业的工作型态,连带让沟通方式也跟着有所不同,视讯或电话会议逐步取代面对面开会,成为企业的主要沟通方式。即使是国际性政府间的大型会议,也都是以视讯的方式召开,显见远距办公、线上会议已逐渐成为企业新常态。

  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在疫情结束之后,这种工作及会议方式竟然「习惯成自然」,继续及持续下去。实际上,最新研究发现,民众在疫情期间发现享受人生的重要,虽然维持远距工作,但全职工作者减少,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劳工对于工作的看法已出现系统性的转变。即使劳动市场已十分吃紧,薪资成长却一直追不上通膨的速度,原因之一是:劳工要的不只是加薪。他们也要求更多非金钱补贴,例如有薪假和弹性工时。结果就是,劳工上班的工时变少,或是上班的生产力下降。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对工作的兴趣」在满意度上升的占比最小,相对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则占比最高。

  或许,这种在西方颇为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澳门的主流状态。虽然澳门也有若干工作是可以远距在家中操作,但毕竟是少数,而且也是「高级白领」的行为。而澳门则相对地,「高端白领」的占比不高,而且尤其是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酒店赌场零售饮食等行业,必须向顾客提供「实体性」的服务,因而远距在家工作的现象并不普遍。

  但是,澳门的消费形态的转变,却与世界各地有点近似。根据《经济学人》的分析,「Google」关键字搜寻次数的结果发现,无论是在全球普遍实施防疫管制的期间,还是在疫情结束恢复常态化之后,一些人潮大量聚集的消费行为,其相关的关键字被搜寻次数明显骤减;而有关在家用餐、健康生活与室内娱乐等关键字,则成为热门被搜寻词汇,折射了人类消费习惯的根本性改变,进而产生新型态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购买方式方面,人们更多选择线上购物或者在手机应用程序上下单。在消费结构方面,人们更倾向于在家中寻找娱乐和消遣方式。与此同时,食品、医疗用品和清洁用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销售量上升,而高端奢侈品的销售量下降。同时,消费心理也有所变化。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许多人开始更加关注节约和理智消费,而不是过度消费。

  既然人们从疫情期间减少出门到饮食场所就餐,而是在家烹饪或点叫外卖,在疫情结束后,或因是「习惯成自然」,也或是受到「天灾」的教训,「居安思危」、「积蓄防饥」,注意铿俭加强储蓄,因而就继续沿袭此消费方式,有家庭的在家烹饪,「单身狗」则叫外卖。在此情况下,民生区和北区的饮食商号,就必然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影响。相反,外卖「骑手」的业务却兴旺起来。当然,外卖「骑手」队伍的壮大,也有着受疫情影响而导致失业的原因。

  另一方面,消费降级也出现在一些领域。受经济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人们可能会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更加倾向于选择低价位的商品和服务,降低自己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频率。很多人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健康和安全问题,例如购买更加安全的食品、使用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在疫情过后,很多人可能会更加谨慎地花钱。这也就是为什么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线上购物的模式。

  因此,卖场销售模式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许多传统实体店已经开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陆续与电商平台合作,这种虚实融合的模式成为新销售趋势,这种模式利用了实体店面的优势和数位科技技术,将公司与顾客绑在一起,提供全通路的整合和优质的顾客体验。有关部门是否可以思考,引导民生区和北区的中小微企,与电商平台或外卖「骑手」合作,以销售形态的转型,适应居民疫后消费形态的转型?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