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难以走通的道路:如何理解那十年(五)

八 他选择了另一条难以走通的道路,最终没有走通(中)

第二个问题是政治文化水平提升的难度。

那十年是以文化冠名的。他看得很准,人是最根本的因素,比制度重要。政治上的持续可靠性归根到底是基于教育人并提升全社会的政治文化和觉悟,最好实现“遍地尽舜尧”。这将是一场文化上的革命。

这种想法,我认为和之前的长期政治教育获得巨大成功的经验是分不开的。农民原本是多么缺乏见识,但是在接受教育之后觉悟可以有大提高,从而使民众中的革命伟力被激发出来。建设年代移风易俗乍看起来是多么难,但十七年间在改造思想从而改造社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再往下,难道就不能再更进一步培养政治认知水平很高很可靠的一整代人吗?

我认为这十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件事就是难到了无法实现的地步,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政治文化水平的提升,有一条先易后难的学习曲线。他搞成功的那些经验(革命和十七年间的“前半段”政治教育),虽然在世界上被压迫地区看来算是了不得的大事,但远远没有他想做成的“后半段”提升那么难。

在此我要做一个类比:理科文化学习的难度曲线。以往几千年,人类的理科知识都很匮乏(按如今标准)。而从十九世纪末以来普及理科的初中等教育之后,人们发现最起码小学和一部分中学的理科知识是可以大面积普及的。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没那么难。说难,是因为它需要社会的整体进步需要搭建起普遍教育的体系。说不难,是因为搭起了靠谱的体系后还真就能基本普及。但是,(以微积分等数理知识为代表的)大学理科知识,被各国的实践证明是没有办法普及的。

我认为,政治文化水平的提高是类似的。从他早年到五六十年代所取得的全民政治教育的伟大成就,就好比普及理科中小学知识。 但他那十年内想干的就好比试图普及大学理科知识。前面再成功也不意味着后面能做到。人类似乎就是只有这个水平。

政治文化普遍提升的天花板,理科知识普遍提升的天花板,这两个东西是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上的两个巨大路障,在可预见的将来我看不出有移除的可能,而他一头撞上了其中一个。他的尝试非常勇敢,做不成也正常,而且或许以悲壮方式探测出了这个教育天花板式的“文明过滤器”。

第三个问题是政治力量的对比问题。

他无疑是组织中能力最强的人,也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领导。但大家需注意,他取得的成就是在一批能力非常强的人配合他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些同事认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之下他是最有希望为革命找到出路的,所以支持他。当他选择了那十年的路线,当他把冲击的对象指向先锋队的组织和骨干核心力量的时候, 那些除他之外最有力量的人大部分就不支持他了,虽然有的在明面上似乎没有反对甚至表现得好像是支持。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看到,那就是最伟大的个人对抗不过次伟大个人组成的群体。他很强大,但先锋队骨干核心群体更强大。他能动员群众,对方也能。他的个人寿限也熬不过一个群体。

至于说他为什么得不到能力最强的同事的多数支持,下文还会分析,简单讲就是他们也是完全有道理这么做的。

这里的力量对比本应该是很明显的,任何厌恶高风险的领导人都几乎不会选择他的路线。奈何他一辈子以弱胜强的事太多,一直没有找到以弱胜强的上限在哪里,直到这一次。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