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18工程”看中国船舶工业技术能力的形成

500

 

1981年9月14日,“长城”号轮船在大连建成下水。这是中国船舶工业自主设计,按国际标准建造,成功实现出口的第一艘散货船。

“长城”号的出口只是开始,此后中国于1980年到1982年签订了77艘出口船合同,船舶的出口使得当时困难重重的中国船舶工业逐步走出困境。

500

 

1918年一战期间,当时中国最大的造船厂——江南造船所也曾经建造并向美国出口了四艘万吨运输轮船。

第一艘运输舰“官府”号(Mandarin)于1920年6月3日下水,建造时间仅花了一年零三个月。这批万吨轮船的钢板等主要原材料由美国进口, 3668马力的巨型蒸汽主机则由江南造船所自制。

但一战时期中国出口万吨轮仅仅是昙花一现,此后江南造船所再也没有建造过一艘万吨轮!

500

 

同样是出口的万吨轮,“长城”号与“官府”号有何不同?

新中国船舶工业的出口为何不会像民国时期那样昙花一现?

 

 

船舶工业和“718工程”

 

“718工程”是中国“东风5型”洲际导弹研制与全程飞行试验任务的总代号,取国防科委1967年7月18日上报日期作为工程的代号。

“东风5号”洲际导弹,也是我们通常所说“两弹一星”中的“一弹”。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掌握原子弹制造技术后,决心发展洲际导弹,也就是后来的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

DF5的射程在1万公里以上,已经超过了中国陆地国土范围,无法像之前的东风系列导弹那样在国内完成全程飞行试验,要进行全程飞行试验只能向南太平洋发射。

如果向太平洋发射导弹,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导弹的飞行路线有相当部分在我们的国土范围之外,导弹的落点更是处于茫茫大洋之中,如何监测导弹的飞行路线、确认导弹落点、回收试验弹头(数据仓),都是巨大的技术难题!

500

 

为了配合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试验任务,船舶工业需要建造能够完成相应任务的船只。

在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和总参谋部向中央军委提交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测量船、护航舰艇和后勤补给船只等一系列洲际导弹试验配套舰船。

 

“718工程”中需要船舶工业建造的各类舰船包括:

1、远洋测量船,对洲际导弹进行数据测量与飞行姿态观察;

2、远洋调查船,对目标海域的水文资料等各方面进行调查和搜集;

3、打捞船,打捞数据舱;

4、远洋拖船,对于可能发生海损的船只进行救助;

5、补给舰,进行海上补给;

6、战斗舰艇,执行护航和警戒任务。

 

“718工程”需要船舶工业打造出一支能在远洋独立完成特定任务的庞大舰队!

舰队中的各种舰船都按照任务需求被赋予了相应的任务,中国的船舶工业需要按照这些任务要求建造出相应的船只。

能够设计和建造这样的舰船,是对船舶工业技术能力的一次最好检验!

500

 

“718工程”的进展顺利,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导弹和任务舰队都已准备就绪。

东风5号的全程飞行试验计划在1980年5月进行,因此该任务又被称为580试验。

1980年4月下旬,参加“580”任务的18艘舰船在上海吴淞口集结。舰船总吨位达17.4万吨,参加远洋任务的人员共5360人。

从1967年到1980年,中国的船舶工业成功建造出了符合“718工程”任务需求的舰队:包括护航的驱逐舰,负责观测的远洋测量船,负责补给的补给船以及其它的船只,18艘舰船的总吨位达到17.4万吨。

“718工程”舰队是改革开放前中国船舶工业技术能力的最好体现!

 

1980年5月1日“580”海上编队按计划起航。整个编队摆成“5801”、“5802”、“5803”三路队形航行。(其中“5801”先遣编队的向阳红10号和T710船已提前一天起航)。

旗舰“向阳红五号”船处于中路的“5802”编队。前面是132、131、162号驱逐舰、X615补给船,后面是T830拖轮,J302救捞船和远望2号测量船。右路“5803”编队是107、108、106号驱逐舰,X950补给船,远望1号测量船、J506救捞船,T154拖轮、德跃号拖轮,还有4架超黄蜂直升机随船远航。(陈天才:亲历“718工程” 难忘的绝密航程)

 

1980年北京时间5月18日10时00分23.302秒,我国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远程运载火箭,从酒泉发射基地向南太平洋斐济西北700公里的预定海域发射圆满成功。

参加任务的全体指战员经过35个昼夜艰苦奋斗,总航程8733海里,安全圆满完成了护航、警戒、落点测量、打捞数据舱任务。

“580”任务海上编队6月2日胜利返回上海吴淞口锚泊。

500

 

 

718工程”的舰队由哪些船只组成?

 

参加“580试验”任务的舰船一共18艘,分别是:

1、测量船2艘,远望1号和远望2号;

2、调查船2艘,向阳红5号和向阳红10号;

3、打捞船2艘,J302救捞船和J506救捞船;

4、驱逐舰6艘,分别是106,107,108,131,132,162舰;

5、补给舰2艘,X615补给船和X950补给船;

6、远洋拖船4艘,T710船,T830拖轮,T154拖轮和德跃号拖轮。

 

1、远望1号和远望2号远洋航天测量船

远望1号和远望2号远洋航天测量船由708所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

该型舰全长191米,宽22米,满载排水量2万余吨,平均航速18节。

 

“远望”号测量船上装备有完善的导航设备和精密的测量系统,这两艘船是整个718工程的核心。

“远望”号测量船上装备的多种精密测量系统,可以在预定海域对进入其测量范围的导弹、卫星、飞船进行跟踪遥测,并能精确的测定他们的着落点。

500

 

2、向阳红5号和向阳红10号调查船

向阳红5号调查船是由货轮改造的。

1964年国家海洋局刚成立时,最大船只不过八百吨,主要工作是近岸近海调查及管理海洋台站。

1970年,周总理亲自批示从交通部远洋公司调一艘万吨级的“长宁”货轮交给国家海洋局进行改装。1972年12月,改装成功后的“向阳红五号”船,成为我国第一艘万吨级的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

从1976年到1978年,向阳红五号先后四次对南太平洋目标海区进行科考调查,选定了靶场的中心位置,获得了试验靶场的全部海洋环境资料,并在海军的远洋航行、大洋天气预报、远程加密通讯、船舰指挥协同等方面获得丰富的经验。

 

向阳红10号船排水量1.3万吨,具有抗12级风和两舱不沉能力,是江南造船厂建造的。

向阳红10号配备了各类海洋调查实验室,还设有水声系统和直升机机库平台,可以完成目标海域的水文、气象、水声探测任务,也可作为主测量船的通信转信船。

500

 

3、051型驱逐舰

 

051型导弹驱逐舰是中国第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

051型导弹驱逐舰由701所进行总体设计,李复礼和潘镜芙主持设计工作,参考了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的技术资料。

051型驱逐舰满载排水量3600余吨,主要武器有两座三联装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导弹武器系统,双130毫米等多种口径火炮。

 

从1970年7月30日中国海军第一艘051型驱逐舰105“济南”号下水,到1990年10月18日166“珠海”号下水,中国海军在20年时间内陆续由大连造船厂、中华造船厂、广州造船厂建造了17艘051型及其各种改进型。

在发射任务前共有9艘同型舰完工,参加发射任务的6艘舷号为106,107,108,131,132,162舰。

500

 

4、905型远洋补给舰

905型补给舰是中国海军的首型综合补给舰,是中国第一型油水干货补给船。

905型首批建造了2艘,分别为X615和X950,这两艘都执行了洲际弹道导弹试验。途中为6艘051型导弹驱逐舰补给64次,共补给油、淡水和干货1.4万吨,保证了舰队顺利到达运载火箭溅落海域执行任务和顺利返航。

 

905型远洋补给舰满载排水量22000吨,设计航速18.5节,航速18节时可以连续航行18000海里。

采用传统布局,上层建筑分前后两部分,中部设有4个油水补给站和2个干货补给站,舰体尾部 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可以实现垂直补给,但未设机库。

500

 

5、J302和J506远洋打捞救生船

 

J302和J506属于925型打捞救生船,该型船以向阳红10号科考船为母型,满载排水量1.3万吨,最大航速20节。

船上配备有56吨液压起重机,2架大型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台,可以打捞洲际导弹远程飞行试验溅落的数据舱,并兼顾到海军深潜救援的需要。

J302在1976年3月31日于江南造船厂下水, 1979年完工交船。

J506于1978年11月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1980年1月完工交船。

 

6、9000马力远洋救助拖船

该船型1970年由中华造船厂设计建造,长艏楼单甲板6615千瓦(9000马力)双可调螺旋桨,配有35吨自动拖缆机,无限航区,可完成海上医疗救助,水下抢修,排水,停泊供电和消防等任务,保证远洋编队在海上发生海损时能及时救援,在全程试验中,还担负了弹头落点的测量任务。

首制船T830于1976年4月下水,1977年12月交船,T154在1979年9月交船,T710在1980年1月交船。

 

 

718工程对船舶工业的意义

 

实施“718工程”使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701、708等设计所到大连造船厂、江南造船厂等船舶制造企业以及船配企业都得到了锻炼,为改革开放之后船舶行业的对外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18工程建造了远洋测量船,培养了一批航天测控人才,为之后我国卫星发射和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718工程使得我国的海洋事业的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海军的远航作战能力,中国海军从此开始走向远洋。

 

前三十年中国船舶工业主要以军品生产为主,中国的民用船只的建造数量较少,而且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民用船只几乎没有出口。

但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船舶工业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能力和产业体系,船舶工业有能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718工程就是最好的例证。

除了718工程之外,建造核潜艇的“09”工程同样也是船舶工业的巨大成就。

 

“718工程”中的远洋测量船、海洋调查船、驱逐舰、远望补给船、捞救船等船型的技术难度都要高于民用普通的干散货船。

参与“718工程”护航任务的051型驱逐舰达到6艘,这说明了中国的船舶工业有能力批量制造现代化的军舰。

500

 

“长城”是中国船舶工业自主设计,按国际标准建造的船舶。在“长城”号之后,中国的船舶工业设计制造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江南型”巴拿马型散货船。

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船舶工业很快就能够建造符合国际船级社要求的出口船舶,并随后在国际船舶市场打造出了知名品牌?

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船舶工业经过前三十年的发展,建立了完成的产业体系、完整的科研体系、培育了技术能力足够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

中国船舶工业自身形成的技术力量是内因,改革开放后引进的技术和带来的出口订单是外部有利因素,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推船下海,减少中国船舶工业的军品订单,让船舶工业去竞争国际市场的订单。之所以有这个底气,也在于中国的船舶工业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技术力量。

“长城号”轮船的出口只是中国船舶工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之后中国船舶工业出口的船只越来越大,类型也越来越多,并逐步成为国际船舶市场上最重要的力量。

 

而民国时期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水平低下,出口万吨轮不过是昙花一现。

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四艘万吨轮,其设计图纸、造船原料都由美方提供,我们不过是在一战这个特殊时期获得了有利的机会。

旧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力。

江南造船所利用一战的有利时机建造并出口了四艘万吨轮船,此后就再也没有建造过一艘万吨轮船,连千吨级别的大船都屈指可数。

1912年至1926年,江南造船所的造船总量只有14.4万吨,1927年至1936年的造船总量也远远无法和西方强国相比。

500

500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区别在于旧中国船舶工业的基础薄弱,从设计、原料供应等各方面都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新中国的船舶工业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持续发展。

工业化不是简单的建几座工厂,核心是能够建立能够支持产业持续发展的新体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新中国的对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重塑了社会的各种关系,建立了能够支持产业持续发展的新体系,并最终成功实现了工业化。

 

500

 

 

参考资料:

1、《亲历“718工程” 难忘的绝密航程》,陈天才。

2、《江南造船厂志1865-1995》

3、《中国散货船研发史》

4、《海上潮涌——中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40年》,中国船舶报。

5、《新中国船舶工业70年巡礼》,中国船舶工业协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