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过5000亿元,加快人工智能重大场景策划落地

近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

500

方案明确指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5%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人,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培育20家绿色智能链主企业和50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20个绿色智慧标杆园区和50家绿色智能示范工厂,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整体双化协同水平提升。

其中,加快人工智能重大场景策划落地。

系统性策划大模型重大应用场景,组织行业龙头企业与大模型企业“结对子”创新,推动大模型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经营、运维服务等各环节深度应用。推动人形机器人的示范应用和购买补贴,探索机器人服务租赁模式,面向企业用户试点“免购即享”,加快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智慧生活、特种安防等重点领域应用落地。

人工智能是上海走向科技创新中心的三驾马车之一,2022年,上海出台人工智能领域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正式提出把上海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不仅为我国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了“上海方案”,也为上海接住大模型浪潮铺了路。

500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8年1340亿元到2022年突破3800亿元,年均增长超29%;规模以上企业数也从2018年的183家增至2022年的348家。

2023年《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的发布,推出一系列支持大模型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大模型语料联盟的实体化运作,开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语料数据,为全球人工智能开发者创新创造构建更良好的生态环境。

基于此,2024年,全国前4批次通过上线备案的大模型中,上海占据24个,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通用大模型、商汤的“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等。

500

除了大模型外,上海也把焦点聚集在人形机器人方面。

据工信部发布的文件可知,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标志性产品之一,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据高盛集团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能够达到1540亿美元的规模,接近截至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以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分之一。

500

根据《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2024年上海将聚焦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五方面,重点推进56项任务。其中指出上海争取人形机器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地。

近两年来,上海涌现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从手、足、关节等多个模块积累了关键技术。如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智元机器人等等。

500

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算力和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日前,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科研团队,以及傅利叶智能、智元等企业,启动了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建设项目。据悉,数据集建成后,将向国内企业和科研团队开放,用来训练人形机器人大模型,让机器人拥有发达的大脑和小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