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永恒的军人本性、军队脊梁、胜利基因

日前,习主席给“猎鹰突击队”全体队员回信,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锤炼忠诚品格,加强实战化针对性训练,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努力锻造世界一流反恐特战劲旅,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猎鹰突击队”,国家级反恐拳头部队。2014年4月,习主席亲自向这支部队授旗。习主席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特战队员战斗在反恐第一线,时刻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要坚持从难从严训练,保持高度戒备,真正成为特战精英、反恐尖兵。

500

▲训练中,武警“猎鹰突击队”队员快速通过云梯

一支部队的血性,可以在日常训练中淬炼成长,更能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凝聚升华。十年来,“猎鹰突击队”在实际行动中磨砺钢铁意志,出色完成百余项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在国际特种兵比武竞赛中获得20多项冠军,以行动深刻诠释了何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魄。

古往今来,任何一支部队,没有这样的血性,就不会有战场上的胜利。回望历史,中国军人正是凭借着不怕流血、不惜捐躯的英雄气概,凭着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奉献精神,创造了无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卓越战绩。长征途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身陷重围、重伤被俘,在被押送途中,他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宁死不屈;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孤身与大量日寇周旋,牺牲时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某连战士坚守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他们手握钢枪和手榴弹,牺牲后仍然保持着战斗姿势……

500

▲电影《长津湖》中“冰雕连”场景

参天之木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血性由何而来?血性来自信仰的召唤。共产党队伍里的战士,正是知道自己为谁扛枪、为谁打仗,才有了凛然赴死的血性,有了追求信仰的自觉。血性来自荣誉的激励。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官兵血管里流淌着崇尚荣誉的血液,就会为荣誉而顽强战斗;官兵心田里播下了崇尚荣誉的种子,就会为荣誉而英勇献身。血性来自战场的砥砺。英勇善战的部队,是打出来的;血性十足的官兵,是练出来的。血性只有经历千难万险、经住千磨万击,才能化为最坚强的决心、最无畏的勇气、最坚决的行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战争年代,这是中国军人战场上必须坚守的信念。而今,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蓬勃发展,武器装备日趋信息化、智能化、隐形化、无人化,战斗力生成模式、战场环境、作战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将来奔赴的战场,或许不再倾泻“肉搏的血雨”,无需上演用身体堵枪眼的悲壮。但是,战场依然是“死生之地”,不管在什么年代,血性始终是军人的本性、军队的脊梁、胜利的基因。夺取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胜利,需要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一样需要锻造官兵敢打必胜的血性豪情。

500

▲空军航空兵某旅开展跨昼夜空战对抗训练,图为战机呼啸升空

可以说,如今这个时代,对官兵血性胆气、意志毅力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没有“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的追求,就无法在精气神上压制对手、形成威慑。

今天,当步入军营的战士仰望着那面鲜红军旗,是否知道,在这面军旗下,人民军队打了多少大仗恶仗、有多少先烈捐躯?训练场上大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你是否真正理解其中“苦”与“死”的含义?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是否完全汲取先辈的勇毅和血性?

习主席深刻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锤炼血性,就要紧贴实战训练部队,把训练环境设真,把作战对手设强,把战斗精神培育贯穿于遂行任务、日常管理之中,严格按纲施训实训,在严寒、酷暑、雨雪、风沙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历练官兵,在高原、沙漠、丛林、沼泽等复杂地形中开展“极限挑战”,在高难科目、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过硬本领。坚决摈弃玩“花架子”和耍“假把式”那一套,营造以练兵备战为荣的鲜明导向,磨砺官兵善打大仗、敢打恶仗、能打硬仗的军人血性。

一支有血性的军队,一支不怕苦、不怕死的军队,才能在“那一天来临”的时候,自觉迸发出横刀立马、赴汤蹈火的无畏勇气,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