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7个月,就是中国冲出重围的决战

本文来自公众号:一个坏土豆

500

 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美联储加息,美元回流,带来的后果是全球经济萧条。

从去年6月份开始,就不断的有机构预测美联储会降息,但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动静。

而美联储一直在嘴硬,说不仅不会降息,还甚至有可能会加息。

对于美联储的说法,华尔街也有不少机构进行配合,4月8号,摩根大通董事长危言耸听的说,未来几年,美国的通胀和利率可能持续高于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将最高将利率上调至8%,而他们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但其实无论他们怎么说,美联储已经扛不过7个月了。

7个月后,一定会降息。

美联储再继续加息下去,即使美西方的经济能抗住,但带来的致命后果就是美债崩盘。

利率越高,庞大的美债就需要付出越多的利息。

华尔街日报披露的最新数据,美国国债收益率已升至多年来的最高位,这迫使美国政府支付更多利息,并对其预算造成了严重压力!

2024年,美国政府所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已经接近9000亿美元,创纪录的超过了美国的军费!成为美国政府所需要支出的最大项目。

今天的美国国债,已经逼近35万亿,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而美国政府长期入不敷出,美债在未来只会滚雪球一样的越来越大。

如果不发行新的美债,美国不仅仅是政府关门,连美军军饷都发不出来。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预测,如果美国不做出改变,20年之后,也就是2044年,如果那个时候美国还在的话,根据美国政府每年的开支,国债将毫无疑问的超过100万亿美元。

100万亿没事,毕竟日本国债的规模也是GDP的2.5倍,但日本从来不敢加息,加也就加个0.1%左右,否则日本就要崩,利息都要拖死他!

如果真按华尔街的说法,美联储胆敢将加息到8%,那其实都不用等20年,意味着美国现在每年要支付超过2万亿的利息!

2万亿是啥概念?

2023年美国政府年度总收入才4.4万亿,那一半的收入都要去还利息去了,这个游戏还怎么玩?

所以,继续加息的后果,就是美元崩盘,美国政府停摆。

也就是说,美联储只要不降息,美国每年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来支付美债利息,一直到把美国给拖死。

那美联储为什么今天还不降息呢?

所谓的因为通胀太高,那是扯蛋的,美国今天的CPI指数不过是3%左右,这在全球都不算高的。

美联储不降息,真正的原因是它不敢降息......

美元加息,全球的美元热钱都跑回美国存银行里吃利息,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美元降息,美元再从美国跑出来到全球各地抄底优质资产;

这个我们都明白,就是美元潮汐来收割全球。

美国一直想收割中国,但是这一次美元加息,中国岿然不动,最终欧洲却被美国薅秃噜皮了。

今天美国已经很清楚的知道,他没有力量对中国进行收割了。

但是他也不敢降息,因为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降息,美元从美国跑出来后到哪里去?

现在美元利率为5.5%左右,如果和原来一样,降到接近0%,美元自然不会存在银行里,只能出来找新的投资机会,那投什么好呢?

美国的AI已经成了妖股,被吹得泡沫无限大了,已经没有继续投资的价值了。

而现在全球科技并没有新的突破点,那美元投资什么?

算来算去,好像最好的去处只有一个地方.....

我原来说了,中美博弈的胜负手,在于未来的三大项,汽车、造船、大飞机

如果不爆发热战,中美博弈最终决出胜负,标准时:

中国造车占据全球60%以上;

造船占据全球70%以上;

大飞机占据全球50%以上;

达成这3个标准,意味着中国作为全球工业霸主的再次升级,成为了全球工业之锚,全球工业的标准。

这个时候,美国再也无力围堵中国,它还想围堵,就是想用一个连去包围一个师,那就是搞笑了。

因为即使再过100年,工业也依然是战争的基础。

而在这三项中,美国现在最恐惧的就是中国造车。

在过去的几年,美国全力围堵中国的芯片产业,一个不留神,中国弯道超车,在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目前全球汽车市场产值接近12万亿美元,是所有工业品中绝对的最大,没有之一,是手机市场规模的近10倍以上。

再把各种供应链算上,接近20万亿美元。

如果中国占据全球汽车市场份额的60%以上,美国还去玩什么?还去围堵什么?

现在美国对中国的新能源三大项充满恐惧,分别是锂电池、电车、光伏;

一个会让中国在未来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中心;

一个会让中国在未来成为全球供应链中心;

一个会让中国在未来成为全球能源中心;

这三项技术相辅相成,而且都是中国100%掌控核心技术.........

美国最怕的还不仅仅是汽车市场,中国特高压+中国光伏+基建,以后全球能源历史要被中国改写,这个市场比汽车还要大10倍!

这简直就是要了命了!

4年前,美国围堵中国芯片,是二话不说直接开干,要把中国踢出全球供应链;

今天美国怎么办,美国对中国说:中国廉价的绿色能源技术出口,已经威胁了美国一直试图发展的电动汽车和太阳能行业。

这意思就是美国没办法了,一点辙都没有,只好和中国商量,说你们别玩了好不好?

中国说美国的同行们加油,我相信你们.........你们要有信心,谁输谁赢还不知道呢。

以中国的研发速度,4年左右的时间,同等配置的新能源汽车将是油车价格的1/3甚至更低,占据整体汽车市场的一半以上。

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各方面都在全球呈现绝对的碾压优势。

也就是说,中国电车将在4年之内迎来至少几十倍的发展速度;

所以美国为啥不敢降息?

一旦降息,美元从美国跑出来,投资什么呢?

非常有可能,想都不想就会投资中国的电车和新能源........

全球范围之内,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投资回报率吗?

那么,美元会从美国跑出来蜂拥进入中国......

本来中国会在未来4年占据全球汽车市场的60%;

结果在全球资本的加持下,可能3年时间就占据了全球市场的80%!

所以在降息前,美国已经开始准备防御了,在2023年时,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作为打击美国公司向中国敏感行业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拜登政府一直在计划推行完全禁止对一些中国科技公司进行投资的禁令,并加强对其他公司的审查。

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想要严禁美国资本投资中国科技项目!

但是这能挡得住吗?

根本就是卵用没有.......

且不说拜登这样做,是和美国资本对着干,况且他根本管不住啊。

海量的美元出来后,国际市场上转几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跑哪里去了美国政府自己都搞不清楚。

那么在未来的几个月,就有可能好比当年英荷战争,荷兰资本家蜂拥跑到英国去投资,干掉了自己的国家。

美国资本对拜登说:你不让我们投资,欧盟也回去投资的,你不让欧盟去投资,日本韩国也会去投资的!

而且就算你不让我们投资,难道中国电车就不发展了吗?

所以现在美国现在是左右为难。

加息,美债利息越来越高,最终把美国拖死;

降息,美元跑出去投资,大概率会选择中国新三项,加速中国崛起的进程.......

怎么办?横竖是一死!

于是美国思来想去,只好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是死扛不降息;

第二是让耶伦和布林肯到中国来劝说中国放弃新能源........

可惜这些都没用,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我预估在7个月之后,美联储就会开始降息,因为经济已经扛不住了,美债的利息也扛不住了,而且美国也会看明白一件事情:

就算没有国际资本的加持,中国电车依然在迅猛发展。

所以在7个月后,从美国跑出来的国际资本将面临重要选择,这也将是改变中美对峙局面的决定性战役,其意义相当于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

这将为中国从防御转为进攻,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拜登也可以严防死守,让国际资本不到中国来,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输.......也就是延缓一年失败的结果;

或者就是死扛着不降息,2年之后美债支付的利息将是美军军费的1.5倍!

那美国怎么办?能守住吗?

我真不知道他还能怎么办........

4年前美国发动芯片战争,美国说我是90万对10万,优势在我。

结果美国还是输了。

今天美国发动电车战,从零部件、供应链、能源到整车,美国说我是0对100万,那优势在谁?

所以美国就到中国来劝说我们放弃新能源,说你这样搞不行啊,你要给我留活路啊..........

美国说我但凡有点辙,我也不至于现在一点辙都没有。

这场战争中国有可能输吗?

中国说卧槽,我10万对90万都赢了,100万对0万我会输?你告诉我怎么输?

其实我原来说的三大项,汽车、造船、大飞机刚好对应三大战役,辽沈、平津、淮海。

三大战役结束,攻守即刻逆转。

汽车产业是辽沈战役,肯定赢;

造船产业是平津战役,这场战争最没有悬念,最后只能是美国投降,和平结束。

因为现在中国造船已经占据全球份额的50%了,且掌握了航母、邮轮、LNG船三项最高端的核心技术,到70%的市场份额只是时间问题。

大飞机产业是淮海战役。

我们现在C919已经越来越多,而美国的波音事故不断,用户信任度不断下降,工人们都在嗑药制造飞机。

我说汽车和造船快速碾压全球估计大家都相信,但上次说8年时间大飞机分出胜负,很多人不相信.......

但是,1996年的时候你相信中国经济能超过日本吗?

2002年的时候你能相信中国成为全球工业霸主吗?

就在4年前,我们的汽车出口只有日本的1/4,你相信2023年中国就成全球第一了吗?

很多人说你又在写爽文了,我只能说我TM的也真是没办法。

你让我怎么办嘛?因为我想来想去不知道怎么输,也没想到美国还能有什么辙。

你要有不同意见,就在留言板告诉我,这场战争我们怎么打才能输......

耶伦说我但凡有辙,我能跑到中国来忽悠他们别造车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我10万对90万都赢了,100万对0万我会输?

除非美国掀桌子.......

但是问题是他对胡塞武装都不敢掀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