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君|邓小平: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

原创 徐秉君 党史博览 2024-03-15 09:54 河南

500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航空工业也在战争的废墟中创建起来了。1951年6月29日,空军将空军五厂移交给刚组建不久的航空工业部门,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飞机工厂112厂正式创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我们终于建立起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在经历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沈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脊梁,并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创造辉煌。中国航空工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在中国航空史上不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是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分不开的。

先后四次亲临沈飞视察

邓小平是来沈飞视察次数较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无论是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还是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主席,他都始终关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空军武器装备的建设。

1955年11月,刘少奇来沈飞视察时,邓小平陪同。这是他们第一次来沈飞视察。当时,正值全厂上下轰轰烈烈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和试制歼-5飞机的关键时刻,因而受到了全厂广大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刘少奇、邓小平一同视察了歼-5飞机生产线,并观看了沈飞用进口的苏制飞机散件装配的第一架米格-17飞机的试飞表演。

试飞表演结束后,刘少奇和邓小平亲切接见了试飞员吴克明。他们一面赞许吴克明飞得很好,一面询问米格-17飞机的主要性能。吴克明一一作答后,刘少奇说:“当我们有了自己优秀的战斗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就更有把握了。”邓小平说:“为了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我们就要有自己的航空工业,而且是现代化的航空工业。”

这时,吴克明发现摄影师正在对镜头,他赶忙后退一步,站到邓小平的左侧,摄影师为他拍下了一张与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合影的珍贵照片。“文革”期间,刘少奇、邓小平等惨遭迫害,他们视察沈飞时的大量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都被焚毁,有幸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张与试飞员合影的照片已成为孤品,现存于沈飞档案馆。

1964年6月25日,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一起来沈飞视察。在视察中,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人,先听取了厂长陆纲和总工程师高方启的汇报,然后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现场视察。在导弹生产车间,邓小平询问了“红旗1号”地对空导弹的重量后说:“两吨多太重了,我们可以搞得更小些,更轻便一些。”

当陆纲汇报说主要原因是受材料问题制约时,薄一波问:“不能生产的材料布置了没有?”陆纲说:“还有48项材料没有试制出来。”薄一波明确指示说:“我们必须搞出来!”邓小平坚定地说:“一定要自己搞!”

当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行将告别时,陆纲问各位领导还有什么指示。邓小平笑了笑说:“没有什么指示,有个希望,1967年把米格-21飞机搞出来就好。”

1964年9月12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金日成访问中国时,专程来沈飞参观。邓小平陪同金日成再次来到沈飞,受到沈飞职工的热烈欢迎。在参观过程中,邓小平勉励沈飞一定要提高飞机的质量,为维护世界和平多作贡献。

邓小平曾先后四次来沈飞视察,每次都给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职工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激励沈飞为“建设现代化航空工业”而不懈努力奋斗。

力排极左干扰,大刀阔斧整顿国防工业和航空工业

“文革”期间,航空工业发展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邓小平虽然遭受迫害被错误打倒,但他把自己的安危得失置之度外,一直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同时也对国防工业给予极大的关注。

1974年邓小平恢复工作以后,顶住极左思潮以及“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大刀阔斧地在全国开展一系列整顿,其中包括整顿航空工业。

1975年4月14日,中央军委召开了国防工业情况汇报会。这次会议重点研究对国防工业实施全面整顿问题。从各部门汇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问题都集中在国防工业产品的质量方面。由于“文革”的影响,许多军工企业都废除了规章制度,致使军工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因此,会议决定必须从整顿入手,全面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以保证国防需要。

对此,邓小平在会上强调指出:“要使现在的国防工厂能够生产,工厂必须百分之百保证质量。像飞机、导弹就是要求百分之百。”

1975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这次会议实际上是确定全国整顿的方针。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从部到厂都要建立起强有力的、敢字当头的、有能力的领导班子,不能软、懒、散;发动群众同资产阶级派性作斗争,寸土必争,寸土不让;落实好政策,把受过运动伤害的老工人、老干部、老模范和技术骨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必要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

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把“三条重要指示”作为各项工作的“纲”提出。后来即形成“三项指示为纲”的提法。他说:“毛主席最近三条重要指示,一条是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要反修防修;一条是关于安定团结的指示;还有一条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就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纲。这三条重要指示,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分割的,一条都不能忘记。”邓小平在钢铁工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传达后,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至此,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已经明确。

1975年8月3日,在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邓小平作了《关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整顿》的讲话。针对军工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这个问题很重要,特别是军工产品。在战场上关键时刻有几发炮弹打不响,就可能影响整个战斗。”

对于一些国防工厂报喜不报忧,追求高产值,忽视质量的问题,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国防工厂完成产值多少,产品质量好的和比较好的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你们切不可满足于这些数目字,这个话以后少讲为好。说产品质量大多数是好的,这不解决问题,有时恰恰在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点五里面,关键产品、关键零件出了问题。”接着,邓小平客观分析了军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多种原因,认为检查不到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他严肃地说:“现在飞行事故多,当然这里面有部队训练不好、飞行员素质差、地面指挥水平低等问题,但是也要研究飞机质量方面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事故,是由于那个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点五里头的零部件出了问题。在检查的时候,就是那个百分之零点五没有检查到。”

邓小平关于整顿的一系列指示和要求,震动了全国。随后,航空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了邓小平关于整顿的指示,围绕加强党委班子建设、落实党的政策、提高航空产品质量,以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问题,开展了全面整顿。在邓小平恢复工作期间,航空工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他关于整顿的指示和要求,并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发展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机。

把优先发展空军摆在军队现代化建设首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实施了战略性转变。与此同时,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现在军队沿用过去的经验是不行的。”因此,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也要下决心实行战略性的“重要的转变”。他在谈到中国空军发展战略时明确指出:“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从而把优先发展空军摆在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地位。

“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是邓小平关于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所设想的“强大的人民空军”主要是从军事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一支能夺取制空权的空军。发展空军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加大空军装备建设的投入。为此,邓小平指出:“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航空工业和发展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尤其是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取得制空权”的思想,不仅使空军的军事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还开辟了空军新的空疆视野和制空范围。对现代化空军的要求是,不仅要取得水平空间的制空权,而且还要在垂直空间制空权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他还多次强调要“加强科学研究,改善武器装备”。

当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时,邓小平敏锐地指出:“高科技技术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落后,必须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事实证明,航空武器和航天武器的飞速发展,均已构成对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因此,重点发展航空和航天工业,建立一支能够夺取制空权和制天权,并具有防空与防天一体化作战能力的空军势在必行。

建设一支既有协同作战能力,又有独立作战能力的空军。未来战争对空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谈到空军的作用时,邓小平强调指出:“陆军需要空军掩护、支援,海军没有空军的掩护也不行。”因此,要“把天上地下协同起来”,使现代空军无论是争夺制空权、实施空中掩护,还是进行纵深空中打击、直接火力支援,以及实施航空侦察、电子战,甚至在独立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时,都能发挥主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建设一支攻防能力兼备的空军。中国空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施的是积极防御战略。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积极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你有,我也有,你要毁灭我们,你自己也要受到报复”。

基于积极防御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加速“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的新思路。集中在一点上,就是要在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空军。他一方面强调,要在经费上倾斜,也就是说,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清先后缓急,优先发展空军。他多次指出:“陆、海、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航空工业和发展空军”。另一方面,他强调发展空军要与国家科技进步和建设大局同步协调。再就是,强调发展空军要坚持自力更生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加快发展的进程和速度。邓小平在谈到航空武器装备发展时指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同时指出:“自己不行,可以引进外国的新技术”,“引进产品要考虑周到,要配套、搞全,同时要和我们的制造结合起来”。

卸任前破例为《中国空军》题字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于1989年10月在辞去中央军委主席之前,还破例为《中国空军》杂志题写了刊名。

当时,为了纪念中国空军建立40周年,空军党委、空军首长对这次纪念活动非常重视,确定届时召开纪念大会,并请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空军建立40周年题词。可是,此时中央刚下发了严格控制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的文件,再加上邓小平早已原则上不再题词,因而使此事一时陷入两难境地。虽然邓小平早在1950年4月就曾为新创刊的《人民空军》题过词,但空军首长和机关总觉得在空军建立40周年这样重要的时刻,如果邓小平不题词,整个纪念活动就缺少了什么,而且还可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邓小平对空军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因而殷切期望他能为空军再次题词。

随后,空军司令部办公室按程序向军委办公厅请示题词一事。时隔不久,空军司令员王海、政委朱光借到西郊机场为中央军委领导外出送行的机会,当面向军委办公厅工作人员谈了请军委邓主席题词一事,从而使此事出现了新的转机。当天晚上,军委办公厅的人员给空军司令部办公室打来电话解释说,请邓主席题词可能难以办到,因为邓主席原则上已不再题词了,但表示如果写个书名、刊名则可以考虑。空军首长商定,认为还是要争取请邓小平题词,如果题词实在不行,那么就参照当年毛泽东为《空军报》题写报头,周恩来为《航空杂志》题写刊名的办法,请邓小平为《中国空军》杂志题写刊名。

接着,空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刘展志,遵照王海司令员和朱光政委的指示和要求,一方面将空军的意见报告军委办公厅,一方面直接与邓办陈荫华秘书打电话联系,请他报告王瑞林主任,还是建议邓小平为空军题词,除空军送上的参考条目外,别的内容也可以,比如为《中国空军》杂志题写刊名就行。陈荫华对此很理解,并表示尽力促成此事。

当邓小平听了有关为空军题词的报告后,沉思片刻,欣然提笔写下“中国空军”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时间是1989年10月23日。

邓小平为《中国空军》题写刊名后仅半个月,1989年11月9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请求,同意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所以,这次题字是邓小平在中央军委主席任上为空军最后一次题字。

为纪念空军建立40周年,《空军报》出了专刊,刊登了邓小平题写的“中国空军”四个大字。随即,《中国空军》便以邓小平的题字作为刊名,并以此鼓舞和激励空军全体官兵为实现“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的目标继续努力奋斗。

正是在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同时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为空军提供了新一代的武器装备,而且逐步缩小了与先进国家技术和装备方面的差距,从而使中国空军在新的历史时期跨入了攻防能力兼备的快车道。

(来源《党史博览》)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