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80亿后,老谋子开始逆袭

春节档以80.16亿总票房收官,破了历史记录。

首次有四部同档期电影破10亿的辉煌成绩下,还有四部黯然撤档。

500

而在春节档的尾声,复工第二日,有一部片逆袭成为票房日冠,不出意外,它的最终票房可能超越《熊出没》成为开年第一大档期里第三。

四部里一开始不被看好的老谋子新片《第二十条》。

有一点欣慰,也有一点感伤。

《第二十条》是目前所有贺岁片中最接地气的,也是与大多数观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任何一个社会人只要还在呼吸,都要面临一个千百年来争吵不休的矛盾:如果公平正义尚且存在,它到底源于人心,还是被规定的。

作为普法主旋律题材,它的难度系数也可以说是整个春节档最高。

鉴于春节档无孔不入、强势的营销架势,我就不赘述主要的故事情节,挑选了自己在各处看到有关影片的几个争议点,以此聊聊自己的看法。

·喜剧包装是必需的吗?

锅不能甩给冯小刚,但的确也是因为他的开拓,让贺岁档与喜剧强绑定。

经过三年疫情,不论参与票房角逐的导演到底想卖什么“药”,正片揭开神秘面纱之前,无一例外要裹上喜剧糖纸,张艺谋也不例外。

卡司阵容堪比春晚,来自《狂飙》《漫长的季节》数名演员(范伟、陈明昊等)以及雷佳音、马丽、赵丽颖,《喜剧大赛》等熟脸共同构成“我爱我家”的年货主题。

正片有不少语言类笑点,马丽和雷佳音这两张嘴啊把案情和夫妻调情、拌嘴做了一顿东北乱炖,热烘烘地就怼到观众面前,他们对于节奏的控制力和接梗的反应力,按照演员高叶的话说,不到现场观战是无法想象的,只能用“令人震撼”四个字来形容。

500

从喜剧效果的维度来说,“马雷”组合的表演秒杀春晚语言类节目是毫不夸张的,也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

可电影主题是关于刑法第二十条的戏剧化诠释和普法探讨,喜剧的包装是必需吗?

电影里有三个案子。

主案是农村恶霸欺凌残疾人夫妻被反杀;旧案是公车司机动手保护被性侵少女被判刑,多年上访未果;新案是雷佳音扮演的挂职检察官,他在重点高中借读的儿子见义勇为阻止校园霸凌,把对方主脑的鼻梁打断了,被他当教导主任的爹报警要求行政拘留,很有可能在档案留下痕迹。

这三件事抽取关键词都是触目惊心的:强奸、性侵、校园霸凌,任何一件案件都能展开独立叙事。

所以,喜剧的处理方式是必要的吗?它会不会构成对于焦点的遮蔽,并让有心人深感无力。

我先给答案吧。

市场决定了,喜剧是唯一“合法”的准入门卡,张艺谋也无力改变游戏规则。

到目前为止,八部春节档电影里有包括《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在内的四部作品宣布退出,择日重新上映。内娱的春节档已经变成了一个口味大众的超级票仓,很难包容苦味、怪味。

其次电影内容也决定了,喜剧是最好的障眼法。

马丽扮演的李茂娟,她过世的父亲传下两瓶铁盖的茅台,亲哥刑警大队长(陈明昊 饰)在办的是郝秀萍(赵丽颖 饰)案。

韩明挂职后遇到了初恋吕玲玲(高叶 饰),吕的上司是田副检离异,且暗自追求吕。

500

被韩明儿子打的学生家长(张译 饰)是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他有资源和能力给外甥(蒋奇明 饰)谋律师的前程,而这位年轻律师又是恶霸家的辩护律师。

500

500

更不用说,这家恶霸之所以横行多年,村民噤声,是因为他们家出了一名堵洪水牺牲的烈士。

不难看出,所有人物无论正反,沾亲带故,知根知底,形成有乡土特色的关系网,成为人情社会生动的群像图。

在这样的关系网中,再大的案情都难免沾惹市井烟火气,难免琐碎。比如李茂娟深信,只要献出家传的茅台酒,儿子打人的事就可以解决;再比如韩明小刷一下脸,就可以给委屈的公车司机找份月薪三千的工作。

因此,韩明和李茂娟高密度地拌嘴与案情外翻的成色是相得益彰的,是带着猎奇的异形效果,法律条文在现实世界中首先就要有穿透人情世故的勇气和智慧。

人间最深刻的喜剧就是,明知道这件事是对的,但我还要努力说服更多“家人”相信并支持这件事。

在《第二十条》中,以韩明、李茂娟为核心勾连的体制内关系网,是高度提纯的理想主义,但凡实操中有一个人背离初心,动摇,正义的结果都会被改变。

500

我猜,张艺谋是清楚这里面的厉害关系,他不避讳这些潜台词,或许就是保留了喜剧暗藏的刀风。

·张艺谋到底是不是男凝视角?

这也是一个棘手的话题。

自《满江红》开始,张艺谋和他的作品就有了这样的质疑,并延续到《第二十条》。这次,主要的争议点有两个:

首先是关于郝秀萍被侮辱的情节,画面是否一定要拍出来,引人不适,甚至还有镜头展示了角色被扯破衣服的前胸和伤痕,甚至角色一定要被强奸吗,就不能是别的设置来推动“反杀”?

罗翔也看过该片,并很快上传视频给出自己的解读,其中提到这部电影的原型之一就是“于欢辱母案”,我理解如果张艺谋确实借鉴了真实案例,那么说明强奸剧情可能就是比较接近的呈现,并且它从逻辑上来说,是能够最大程度刺激当时被当狗一样被铁链子拴着的丈夫。观众因为强奸戏带来的不适感和愤怒,使得他们和主角们站到了一起,更加要求真正捍卫人性的基础体温。就这一部分剧情来说,我觉得不至于被安上“男凝”罪名。

其次,关于结局。

吕玲玲是最先经手郝秀萍夫妻案件的,也是最先主张“正当防卫”这一判定结果,但是脾气过于耿直,不够圆滑,导致临门一脚时被撤职。主检察官换成韩明,一个同时深陷家长里短的中年普男。并在结尾完成了异常精彩的“演讲”——

高喊法律处理的不是案件,而是一个人的人生,要让坏人作恶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伸张正义的代价更大。

这些核心观点,在前面的剧情中来自于吕玲玲,是她一力承担让证人郝秀萍差点跳楼身亡的重大工作失误,把韩明推到正义C位。这么看,韩明的确不劳获功。

500

时间线再往前,吕玲玲之所以选择背锅推韩明一把,就是因为在读大学的时候,韩明打了猥亵自己的学长,坚决不认错而被处分以至于仕途上不顺,所以这一次是有报恩成分在。

另外,如果看过全片,应该还是有不少观众赞同我。

《第二十条》是张艺谋作品里难得展示女性互助力量的一部片子,从执法者、家属、受害人三方形成一个捍卫正义、传递温暖的闭环:李茂娟嘴硬心软,二话不说承担起照顾郝秀萍孤儿寡母的责任、吕玲玲宁可冒着被停职的风险,被公检法战线同仁责怪“还是个女的嘛”,也要把案子办明白,还受害人公平。

500

500

可以说,这两位女性是真正成就、塑造了韩明高光时刻的幕后英雄,韩明的工具性暴露无遗。他只是电影主题的宣讲人,但在大多数情节中,他也是被教育的对象。着急上访而死于车祸的公车司机有一个女儿,是她希望父亲拿回“好人”的名誉,甚至她都比韩明坚定地相信,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是有可能耽误人,冷落人心的。

所以,如果这些戏份都保留了且占比不小,我觉得张艺谋在这部电影里谈不上明显的男凝。

·赵丽颖演得好吗?

在片中,有三个有光彩的女性角色,李茂娟、吕玲玲以及郝秀萍。

扮演者马丽和高叶就不多说了,她们在片中的表现都在延续曾经观众对她们最美好的印象,一个温暖虎妈,一个爽利。而扮演郝秀萍的赵丽颖这次给我的惊喜是最大的,可以说从这个角色开始,她证明了自己在大银幕的潜力。

郝秀萍这个角色是很容易演成工具人的,因为本身就已经自带一个很有冲击力的情节,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对象,加上聋哑人的身份,常规操作流流眼泪,或者动作激烈一些就过去了,在群戏里是能交差的。但是赵丽颖显然并不满足于“交作业”,她给得更多。

500

如果说角色被侮辱,走出家门的画面让人不适,还有一些因为妆造的缘故。那么真正展示赵丽颖表现力的戏份,就是在她跑到工地去寻找可能证明丈夫无辜的证人那场戏,如何从求人下跪再到绝望跳楼。这里面的情绪细密,起伏极大。

她求人,不仅仅要“卖可怜”,更要打牌,要让大勇想起来,王永强对他平日里不薄,乡土文化里人情之上,郝秀萍就是要让他意识到如果这一次再龟缩,就是不仁不义。

她被村霸们围堵,差一点被软磨硬泡劝说签下和解书,她流下眼泪滴在纸上,是心疼丈夫和女儿,但也有一丝丝轻松,这件地狱级难事是不是真的结束了,日子是不是可以重启了。

500

当吕玲玲叫停,得知女儿被人绑走,她陷入疯狂的绝望,跑到工地楼顶,企图用自己的生命让村霸没有任何筹码,这里面的情绪就更复杂了,赵丽颖的眼神是在绝望、恨意和坚强中快速切换,可以感受到很多信息。

她求死,也是求生的决绝,是一个农村女性千百年来本能的被动式抗争,她就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村霸从此背上罪责,而不敢再为难自己的女儿,与此同时也要让法律和执法者惭愧内疚。

500

事实证明,郝秀萍的跳楼让不少村民被唤醒正义感,主动检举村霸恶行。

赵丽颖为什么接得住并且完成度还不错?

一方面当然是她足够努力,为了塑造这个角色,相当长时间不说话,跟人交流打手语。

而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张艺谋慧眼,赵丽颖的气质与最黄金时代的“谋女郎”有精神气质的一脉相承,就是坚韧不服的“地母气质”,当郝秀萍极其清瘦的身板朝着工地跑去,我忍不住想到了烧高粱地的“我奶奶”、穿着大红袄子在山坡上飞奔的“我母亲”,动作的激烈与内心的笃定共同拉满一张弓。

·小结

《第二十条》不是没有遗憾甚至败笔。

韩明的慷慨陈词反转得滑稽。

刚开始振振有词的代表们听着韩明的演讲,就开始点头,后站立鼓掌,不知是不是因为调查组领导先站起来的缘故,就顺势放弃最初的立场。

如果立场那么容易被一番话语而改变,本质上说正义来得只会更艰难。

相信包括张艺谋在内的所有人希望“第二十条”能走进人心的。前面的喜剧效果和这一场戏的风格割裂,是无意中形成的无奈“幽默”,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执法者都有这样好的口才和表达,如果能够在沉默中,让正义顺利到站,才是善莫大焉。

割裂,是2024年春节档触目惊心的关键词。

《热辣滚烫》让营销导向与创作者初衷形成割裂,100斤重重地压在观众心上,胖瘦客观上成为输赢、成败问题;《飞驰人生2》最大的话题居然是屏摄究竟该不该,韩寒和团队的沉默就很不像张驰的选择。

这些割裂的本质都是因为整个电影行业面对转型期的不自信,只能拿作品一点点去试探市场的掘金点、观众的情绪点。碰对了是侥幸,碰错了是教训。

而在试探过程中,计算成为独立的“创作”,它越来越重要,也让作品越来越不重要。如此,分歧的裂痕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