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专家的话,真的少听

首发于公众号“贼叉”

有时候真的觉得,三四十年前当家长还是挺幸福的:一来大环境没有那么卷,二来没有那么多专家瞎逼逼。

什么样的家长最焦虑?半懂不懂的。要是真的啥也不懂的或者真懂的,他不会焦虑成无头苍蝇一样。

三四十年前的家长,能有几个懂教育的?那会有个大专文凭都是了不得的。大部分家长对教育的认知是极为朴素的:把孩子扔学校,剩下的都听老师的,老师你说啥我们照做就完了,孩子要是淘气你就使劲收拾,回来我们再加个量。

至于真懂的,当然知道孩子的智商是决定因素,智商不行,直接躺平;智商可以,那再规划。但是人家真懂啊,所以压根不愁。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当年的那些娃现在自己当家长了,这其中不少人也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从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上,比起父辈来有了飞跃——但是问题是,关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并没有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高。

于是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他们往往会拿现在的孩子和自己当年比较,觉得自己当年没怎么费力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现在的娃为什么要学得那么辛苦?为什么孩子就不肯按照我的规划走?为什么学校里的老师看起来完全不懂教学的样子?

总之就是别人都不行,我才是懂王。而且越是小学,这种情况也就越明显。到了初中以后,老实的家长就多了,到了高中,他们终于学会了谦虚二字——但是这时候都晚了。

而其中有些聪明的家长就想了:那我自己学习能力那么强,我既然不那么懂教育,我学还不行么?

行是行,关键是你不知道学谁啊!多了不说,光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就有n种,而且那些书上有名有姓的教育家如果都放一个屋子里,保准狗脑子都能打出来。

再说了,那么多的教育家,那么多的教育理论,你看谁的学谁的?所以有人就想着走捷径:哥们直接听专家的!不是都说碎片化学习么,我就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听听专家怎么说,那不就行了?

讲道理,碎片化时间学东西根本就是扯犊子。你可别跟我犟,说什么欧阳修说利用三上的时间那就是碎片化学习。欧阳修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你也能么?你以为你是欧阳修么?你这样的人现实中一抓一把,我国历史上有几个欧阳修?你有欧阳修那本事何至于这点事整不明白?就算你学了一堆的理论,你不实践根本没用。教育孩子是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教育规律面对个体时他不一定管用,所以一定要多摸索。

再说专家那也得分档次,有的专家说的那话真是跟没说一样。比如说家长该如何避免焦虑,某专家说对分数你得比孩子看得开,你看看这说的是啥。。。正常爹妈那看孩子分数都比看自己分数紧张,你现在告诉我说你要看开,但是没告诉我怎么看开,这不就和你要饿了就得吃东西但是没告诉你该怎么得到吃的东西一样么。。。

所以如果做不到系统地学习理论并且实践,还不如直接多实践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