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不配做穷人吗?”

作者:雷斯林公众号:雷叔写故事 / raistlin

500

前几天,网友们集体被一条报道气得够呛:

500

故事发生在湖南省涟源市。

两个月前,省委巡视组到这里开展工作。

期间,有群众举报了当地的公租房乱象。

说是好多公职人员违规占用公租房,他们拿着公租房转租转卖,导致真正需要政策关怀的百姓无房可住。

巡视组反复核查发现情况属实。

在“润中”、“润泽园”、“惠民”、“润苑”四个公租房小区里,住着766户公职人员 ,其中有28户的级别是正科级及以上。

润中小区因为地段好房龄新,最受大众青睐。

经过三轮紧张的摇号角逐,这个小区总共入住1826户人家,公职人员669户,住户“含公量”高达37%。

微妙的是,这里头还有147户直接跳过了摇号流程,用领导批的条子换到了房子。

润中小区到底在润谁,一目了然。

500

事情曝光以后,评论区会是什么画风,大家可想而知。

每一位平平无奇的语言天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议这种与民争利的暗箱操作。

500

500

500

每次保障房出问题,经济学家茅于轼的厕所名言都会被提溜出来。

这次也不例外。

500

14年前,这位自称“替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的老知识分子建议:

“廉租房应该没有厕所,只设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有钱人才不喜欢。”

言下之意,要防止廉租房不被特权阶层觊觎,必须把房子设计得low一点。

还有历史爱好者联想到了和珅往救济粮里掺沙子的“明智”做法。

真正的饥民不会在乎粮食干不干净,想要中饱私囊的人看不上这口脏兮兮的饭。

或许只有这样做,才能扼制某些人和贫民抢饭吃。

500

明眼人都知道这类想法纯属治标不治本。

拿着老梗回炉爆炒,为的只是拉满内涵。

500

细究起来,涟源公租房“含公量”过高,算是历史遗留问题。

知情人士透露,早年间当地常住人口不到30万,住房需求相对不算紧张。

可公租房建好了,放在那儿也是浪费。并且,有的公租房小区要求入住率要达到90%。

为了完成安置指标,当地政府决定放宽条件,允许无房的公职人员也能申请摇号。

显然,这样回应并不能让大家满意。

人们继续追问:

“既然没有那么多住房需求,为什么要建那么多公租房?”

“放宽条件,为什么只优先考虑公职人员?”

“那些低收入的小商小贩、外来务工人员,还有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就不能被放宽条件吗?”

凡此种种,知情人士无法透露更多信息。

现在,占据公租房的公职人员被要求全部腾退出来。

500

依照当地在12月1日公布的最新政策:

“公职人员都不可以申请公租房,只要是财政发工资的都算公职人员。”

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表态了,公职人员提交的公租房申请,一律不给通过。后续即便重新摇号、重新分配,也没有公职人员的份儿。

一言蔽之:为了公平,一刀切。

于是,当地搬家工人在接到海量订单的同时,也在涉事小区里见证着社会百态。

他们告诉赶来采访的记者,最近搬家的都是公职人员。

条件好的,外面还有房。条件差的,就这一套公租房。

有些家庭“花好几万把公租房装修好,搬走时把铺的木地板都撬走了”。

有些人家刚装修了没几年,定制的柜子搬不走,妻子很愤怒,想把柜子砸烂,但被丈夫劝住了。

还有位50岁左右的独居公职人员,特别让人唏嘘。

他把能搬的家具、行李都搬到了地下车库。虽然那里没有卫生间,没有淋浴房,但至少还能给他挡风遮雨。

搬家小哥感慨:“他们也许只是工作说出来好听,工资可能没有多少。”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大家的看法有了分歧。

一些网友呼吁继续问责。

500

也有人对腾房的公职人员起了恻隐之心,不理解他人为什么戾气那么重,看到“公”字就扑上去。

500

500

批条子拿房肯定有问题,但一刀切不许公务员染指公租房也不合理。

“那些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不应该被政策排斥。”

500

还有人重开一局,开始争论:

“公务员就不配做穷人吗?凭什么不能住公租房?”

500

这么说,就走偏了。

公务员穷不穷,不是问题的关键。

公务员有没有合法合规地申请公租房,才是问题所在。

现实中,公职人员当然也有资格做穷人。比如有位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者就向市长信箱大倒苦水。

他自述,在涟源无亲无故没有房产,收入低,完全符合申请公租房的条件,并不是巧取豪夺与民争利。

况且,最新的公租房申请条件里并没有对职业做出限定,为什么要对公职人员区别对待呢?

500

(12月2日,涟源市印发的公租房申请要求。)

平心而论,一刀切确实不合理。

面对这件事情,我们要检讨的是权力的寻租和滥用,要实现的目标是让惠民政策真正照顾到中低收入群体,而不是说要让所有公职人员都不能住公租房。

矫枉过正的解决方案,不仅回避了“批条子”的老问题,还可能制造新的社会矛盾。

开后门的人犯的错,为什么要让所有公职人员一起背锅?

500

很多人说,大家盯着涟源不放,不是因为对公职人员羡慕嫉妒恨,而是因为这里的陋规戳到了许多普通人内心的痛处。

类似的与民争利现象各地都有,实在很影响社会公平。

500

尤其是拿着公租房转租转借的“周扒皮”,不在少数。

500

500

也有网友反映,他们那儿的公租房和廉租房是两套系统。

廉租房里住的都是低收入群体,公租房大多是公务员居住的。

500

细究起来,他说的现象可能真存在,因为廉租房和公租房确实不是一个概念。

廉租房面向的是城市低保群体。

公租房面向的对象更广,中低收入无房群体,新就业的无房大学生,有稳定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申请承租。

不少城市规定,公租房由职工所在单位统一申请房源。

拿到房源之后,再安排符合条件的职工租住。

500

如果某公租房小区里住满了公务员,也可能是人家单位统一申请到了房源。

还是那句话,公租房里有没有公务员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的入住是否合规。

当然,面对庞大的侯租人群,政策选择如何做到一视同仁,是个更值得思考的政治经济学命题。

500

虽说公务员可能也是“弱势群体”,但那些没有好单位的普通百姓更需要照顾啊。

他们还要应对35岁失业危机呢。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生活,谁不难呢?

500

也有些地方的公租房分配工作,干得相当不错。

这些“分房优等生们”会对申请人进行精准识别,依据细化的标准划分梯队,确定谁是最需要房源的人。

然后再通过多轮审核和公示确定人员名单,摇号配租。

堪称“全程透明,无暗箱,无死角”。

你看,真想好好搞公租房惠民政策,明明有现成的作业可以抄嘛。

500

在当代简中互联网世界里,大力发展公租房,大概是广大年轻人最赞同的一条“专家建议”。

专家们说了:

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改租为售,把过去用于长租的公房低价出售给租住者,把福利分房变成商品房。

今天的先富阶层大多是靠着这股东风站起来的。

现在,我们要搞二次房改,让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

那些有资本的人,随他们去商品房市场里博弈。

买/租不起商品房的小年轻,就住政府提供的公租房。等他们慢慢有了原始资本积累,再考虑要不要进房市。

500

不少年轻人对这个方案深以为然。

他们不指望一毕业就有大平层。有个高性价比的公租房可以住,也挺满足。

500

(“家人们谁懂啊,公租房真香”的故事,在好多平台都能看到。)

再想得远一点——有了相对稳定的居所,大家才会想着添置各种物件,为拉动内需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

挤在市中心的老破小群租房里,你有钱买微波炉、电烤箱、挂烫衣,也没地方放啊。

我觉得,靠公租房缓解城市化带来的住房矛盾,是个挺好的构想。

当然,真要把这事儿办好也不容易。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