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注重讲解知识的原由?

不注重告诉学生知识的历史、原由和实际用处,只把知识点讲给学生,学生只知道怎么做题,这样不利于培养科学家吧?​

知识的历史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以现代学科知识的复杂性而言,真想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讲清楚原由”,基本上都要到硕士乃至博士,或者在本科知识体系基础上付出同等精力的学习,否则是达不到“讲清楚”这个目标的。

就以很多人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语文来说,很多常识性的问题要讲清楚,都需要相当多的知识背景。如文学观念的变革对不同时期审美风格有着很显著的影响,如果能讲清楚这方面的问题,学生自然是不需要死记硬背作家、作品的风格以及中心思想之类东西的。但是,绝大多数的院校里,文学专业本科学习的就是最基础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方面的东西,且很多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文学理论也没太大兴趣,能把文学史学顺了,记住大部分的内容就算不错。而一旦到了工作岗位,大多数老师也不会再对文学理论本身有兴趣。这样一来,在老师自己都不怎么了解文学观念演化的情况下,想要解释清楚“知识的原由”,自然是非常困难的。

其他学科领域也都差不多。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本科作为学术教育的起点,承担的只是打基础的任务,基于既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则是硕博阶段的任务。考虑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整体起步较晚,很多领域里,真的是要读到博士才能明白“知识原由”的。

毕竟,大多数的博士论文里,紧紧围绕研究方向写的研究综述,就已经比很多本科论文乃至硕士论文的篇幅都长了。

即便读到了博士,在以科研为主要任务的训练体系下,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教学的能力和经验。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都弱于大学生,如何将复杂的、体系性的知识教给这些学生,并且让他们听懂,这也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我之前在讲一些人双标的时候,提到我以前看《读者》这类杂志的时候,有些人说国外就是“外国重视教育,小学里都有博士当老师”,到了中国就是“中国太卷,博士只能去小学当老师”。抛开这句话背后的双标不论,但这的确也说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对于高等教育体系更发达的欧美国家来说,他们在更早的时候,学校老师的学历层次都已经不低了。有了这个基础打底,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他们也才能编写更好的教材、制作更好的课程。

这其实就是一个你站在什么立场思考的问题。如果你非要掰扯几十年前高中、中专毕业都能当老师,现在必须得研究生、博士才能进的话,那当然可以用来证明你自己认为的“越来越卷”,但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你应该巴不得学校里老师的学历越高、能力越强才好吧?否则,30年前的老师是中专毕业,现在的老师还是中专毕业,那这3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了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说,为什么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极为昂贵?而教育资源也永远不可能实现平均?就是因为作为教育的核心,你无法像生产手机一样批量生产“性能”一样的老师。在每一个时代里,能达到较高水平层次的人本就是少数,而这些人里大部分又不去做老师,最后既有能力且愿意做老师的只能是少数中的少数。

就算你用录像的方式讲这些名师的课程录制下来免费给所有学生看,效果也依然是有限的。因为好的教育本就是因材施教,不同地方学生的水平差异极大,如果没有老师的差异化教学和针对学生个人的个性化辅导,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讲,教学的主要过程,就是把教学大纲列出的知识点教给学生。而就是这样一个任务,其实大多数老师也是难以完成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听不懂。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 欢迎大家收看《这就是波音》

    有幸收到《这就是中国》节目组的邀请,和张维为老师以及主持人何婕一起做了期节目。而作为波音买办、中文互联网波音黑梗的创造者、737MAX的终结者、嘲笑北查尔斯顿工厂之人、最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