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多构建几条吃饭的路径,如学生自己带饭,学校辅助保鲜加热?

【本文来自《雷望红:“预制菜”进学校出问题,意料之中》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八零后。

小学在村子里有一个班。一个驻村的女老师,一年级二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学,大约四五十人左右,还有一个学前班(那时村里孩子是没上过幼儿园的,整个村子及周边都是孩子们的‘幼儿园’)。

十虚岁,三年级开始走路去镇上小学读书,放学自己再走回家(当然有小伙伴们)。出来了村庄就是铺着石子的泥土路,汽车一开过就是一阵扬尘,下雨天道路就变得泥泞+积水。真害怕的是:冬季天亮的迟、暗的早,黑漆漆模糊的视线经过路边的坟墓与小庙,会有莫名的恐惧感,浑身发毛起鸡皮疙瘩的那种。

村庄距离镇子1.5公里,所以也有吃饭的问题。

早饭一般是自家土灶做的(部分有瓶装煤气灶),下个面条、榨面,或炒个冷饭(不一定有鸡蛋,四五年级要自己做饭了);偶尔买个两个无馅馒头+一个酥脆油条--这是美味了;要有豆浆+有馅包子≈“奢侈品”。

中饭一般是铝制的饭盒带上米与菜,到学校食堂清洗-加水-加盖放在指定台座上,有专人会蒸米饭。中午下课,拿到教室自己吃。大饭盒里面有个放菜的小饭盒,一般菜就是咸菜、昨天的剩菜、蒸蛋(不是水蒸蛋),或五分钱买一包榨菜之类的。还有一条路径就是去学校附近的老街上,买一份九分钱的豆浆来拌饭(好吃的);及买半碗‘汤包’来下饭(四毛钱一碗,现在的价格是六块一碗。类似于馄饨但有所不同,美味的)。

上了初中,可以自己骑自行车去上学。中饭还是蒸米饭,下饭菜食堂里有卖的。初中与高中混在一起,一到中午就如同冲锋陷阵。一般我是去学校外面的几家小饭馆打点菜吃(豆腐-猪血-各种蔬菜之类,大鱼大肉是吃不起的),那时一个星期五六餐,5-10块就够吃了。

小四岁的弟弟上小学,父母去外地做小生意。我得做早饭,兄弟俩吃过后再用自行车带上弟弟去上学;中午时弟弟同我汇合在中学外吃饭(小学中学在隔壁);下午放学再把他用自行车带回家,回家做晚饭兄弟俩吃过后,八点左右就睡觉了。这样重复了一段时间,但记不清初中一直如此,还是只有一段时间是如此了。

三十来年,社会剧烈变动。并不都是好事。集中供应的预制菜肯定要发展的,不能现在暴露出问题就因噎废食。但多构建几条吃饭的路径,也是可以考虑的--如学生自己带饭,学校辅助保鲜-加热。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