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到底属于印度还是巴基斯坦?

500

作者|雄鹰

责编|Thomas

印度是2023年G20会议的东道国。2023年5月22日至24日,印度把G20旅游工作组会议安排在了印控克什米尔的首府斯利那加举行。

500

 ▲斯利那加,印控克什米尔的“首府”

此举遭到了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对。5月22日,巴控克什米尔爆发大规模游行集会,抗议印度在争议地区举办国际会议。

G20国家成员中国、土耳其、印尼和沙特拒绝出席此次会议,表示坚决反对在争议领土举行会议。

500

▲印度作为G20轮值主席国的宣传 

此次会议之所以十分敏感,是因为克什米尔被称为南亚的火药桶。该地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一直以来都是印度、巴基斯坦争议的焦点。

1947年印、巴两国脱离英国独立之时,两国因为克什米尔归属爆发过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印军死伤约4万人,巴军死伤约5万人。

1949年1月,印巴双方在联合国的干涉下停火。目前,印度占据克什米尔地区的五分之三,巴基斯坦占据五分之二。

500

▲印度、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

印度在印控克什米尔举行国际会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借助举办此次会议宣示自己对克什米尔的主权诉求。

那么,克什米尔为什么会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争议的焦点。这里又是怎样成为南亚的火药桶呢?


一、英国对印度的管理

克什米尔地处南亚西北部,是青藏高原和南亚北部的交界地带,地形以山地、河谷为主。这里成为南亚的火药桶,跟民族、宗教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亚历史上曾经是多个宗教的交汇处。

最早在南亚诞生的宗教主要是佛教。但后来南亚被印度教取而代之,成为主流宗教。而佛教则传播到了东南亚,成为东南亚最主流的宗教之一。

公元前3世纪时期,南亚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仰印度教)曾经在今印控克什米尔的首府斯利那加建立城市。

此后,克什米尔,甚至整个南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印度教。

500

▲阿育王帝国的疆域

此后,伊斯兰教也开始在南亚进行传播。伊斯兰教在南亚的传播,主要来自两个方向——阿拉伯商人(从南亚东部传入)和中亚的突厥人(从南亚西部传入)。

公元9世纪时期,阿拉伯商人在南亚东部的恒河入海口——孟加拉地区登陆。受阿拉伯商人的影响,孟加拉地区率先皈依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大约在公元11世纪时期。中亚突厥人在和阿拉伯人的交流中皈依了伊斯兰教。

从公元11世纪到公元18世纪时期,南亚被中亚人所统治。中亚的主要民族是突厥人和突厥化蒙古人,他们在和阿拉伯人接触的过程中皈依了伊斯兰教。

公元16世纪时期,突厥化蒙古人南下,在南亚建立了莫卧儿王朝。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上层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但下层主要信仰印度教。

至此,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南亚西部的巴基斯坦,和东部的孟加拉地区,其它地区主要以印度教为主。

500

▲莫卧儿帝国的疆域 

进入18世纪时期,莫卧儿王朝因为陷入战争的泥潭不断衰落。一些地区的土司趁势起义,发展自己的势力。

其中,南亚西北部靠近喜马拉雅的克什米尔地区,建立了锡克王国。该王国的统治者信仰印度教,然而大多数居民受莫卧儿帝国影响,信仰伊斯兰教。

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原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1657年,奥朗则布即位后,在印度全面推行伊斯兰化政策,大举拆毁印度教神庙、神像。

这使得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日趋尖锐。印度教徒起义频发。

此时,欧洲殖民者不断通过战争蚕食南亚。宗教矛盾给了外国殖民者可乘之机。英国殖民者利用各个邦国战争各个击破,蚕食了莫卧儿帝国的领土。

500

▲英国蚕食印度

1757年,英国和莫卧儿帝国爆发普拉西战役,英国取得了战役的胜利。逐渐控制了印度。

500

▲普拉西战役

到19世纪40年代,印度大多数地区沦为了英国殖民地。但南亚北部靠近喜马拉雅地区的锡克王国,却依然保持独立。

19世纪40年代,英国通过发动第一次英锡战争,此次战争,锡克王国失利。与英国签署了《拉合尔条约》,承认查谟-克什米尔独立。

500

▲第一次英锡战役

克什米尔脱离了锡克王国独立后,被英国所控制。英国把查谟和克什米尔的权力交给了查谟的多格拉人(印度教徒)。

该地区虽然居民以伊斯兰教为主,但统治权力已经交给了印度教徒。

1848年-1849年,英国为了占领整个南亚,发动第二次英锡战争,吞并了整个锡克王国。

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500

▲印度民族大起义

英国出于管理庞大殖民地的需要,给予一些地区名义上的土邦地位。由王公贵族统治,但必须接受英国君主为共主,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

这次起义中,克什米尔的王公贵族支持英国殖民者镇压民族起义。英国出于“嘉奖”的需要,给予克什米尔土邦的地位。

500

▲查谟克什米尔的疆域 

此后,克什米尔的王公贵族先后征服其它邦国。这一举动得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默许。


二、蒙巴顿方案的争议

从19世纪50年代确立对英属印度的殖民统治伊始,印度始终在英国的全球殖民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此时,英属印度境内主要有两大宗教:印度教,主要分布在南亚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区;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

500

▲印度宗教分布,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对立为印度分离奠定基础

南亚西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矛盾的交汇点。

根据英属印度的统计,克什米尔土邦境内最大宗教为伊斯兰教,穆斯林占总人口77%;其次是印度教徒,占总人口20%。但当地的统治者是印度教徒。

 500

▲斯利那加的土邦王公宫殿 

一战后,受俄国十月革命,伊朗立宪革命、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影响,民族主义在印度盛行。越来越多的印度上层文化人士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不合作运动。

例如甘地成立的国大党(主要成员是印度教徒)掀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希望印度独立后,建立印度教和穆斯林共存的统一国家。

500

▲圣雄甘地

除了甘地的国大党之外,另一个重要力量是真纳为首的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谋求在南亚建立穆斯林国家。

500

▲真纳(右)和蒙巴顿、尼赫鲁商讨建国

甘地和真纳在建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印度的两个教派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这给了英国挑拨离间的机会。

20世纪40年代,英国扶持真纳提出的“两国论”,为日后印巴分离垫底了基础。

500

▲真纳(左)和甘地 

二战后,英国退出了南亚地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仇杀事件频发。

对此,英国不失时机介入。1947年,英国最后一任驻印总统蒙巴顿提出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教徒占优的地区合并为一国,即印度。穆斯林占优势的地区则合并为另一国,也就是巴基斯坦。

此外,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土邦的王公贵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独立建国或者加入印度、巴基斯坦。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独立。其中,巴基斯坦被印度分割为东西两个部分,首都为沿海城市卡拉奇(西巴基斯坦)。

500

▲印巴分离


 三、印、巴的心结

印巴的分治政策不仅没有给独立后的两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和平、安定,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民族、宗教矛盾。

按照《蒙巴顿方案》,南亚按照宗教建立不同的国家。为了建立“纯种”的国家,两国分别驱赶异教徒。不同的教派遭到了仇杀。大约有1000万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别迁往各国。

教派仇杀和被迫迁徙,成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难以愈合的伤痛。

500

▲印巴分离带来的民族迁徙,为印巴关系恶化埋下隐患 

另一个问题就是土邦归属问题。按照《蒙巴顿方案》,土邦可以自行选择独立,或者加入印度、巴基斯坦。

然而,尤其是克什米尔的归属成为了两国最大的心结。

克什米尔当地的居民大约77%是穆斯林,20%的居民是印度教徒,剩余3%信仰包括佛教等其它宗教。按照《蒙巴顿方案》,穆斯林为主的土邦“可以选择”并入巴基斯坦。

当地的权力掌握在印度教贵族的手里。掌权的印度教统治者可以选择加入印度或独立建国。

1947年,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最后一任统治者哈利·辛格为了保持自己独立的权力,希望克什米尔独立。

500

▲克什米尔最后一任统治者哈利-辛格

哈利··辛格认为克什米尔作为印度、巴基斯坦两个南亚大国之间的“缓冲带”,可以成为像瑞士(在法、德、意三个大国的缓冲区)一样的永久中立国。

然而,克什米尔地区却不像瑞士一样有着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当地主要居民是穆斯林,长期受印度教统治者的经济和政治压迫。

经济上,穆斯林税费负担沉重。政治上,穆斯林被排除在外,对于统治者的不满越来越深。巴基斯坦成为克什米尔穆斯林的“精神祖国”。

1947年10月22日,在巴基斯坦的支持下,一支由亲巴的部落和巴士兵组成的军队进入克什米尔,意图占据克什米尔的首府斯利那加。

哈利·辛格逃亡印度,寻求印度的政治庇护。

巴基斯坦的“入侵”给了印度干预的口实和借口。1947年10月27日,印度进攻克什米尔,与巴基斯坦爆发战争。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500

▲第一次印巴战争 

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约45%的土地。

印度、巴基斯坦在均无法占领克什米尔的情况下,于1948年12月31日接受了联合国提出的以双方占领区的前线作为停火线的要求。

战后,克什米尔丧失了独立的地位,联合国划定的停火线成为了印度、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线。

500

▲战争的停火线,大致沿双方交战最前沿

印度占据了大约五分之三的土地和三分之二的人口,巴基斯坦占据了五分之二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

相对富饶、且人口密集的克什米尔谷地、首府斯利那加均被印度所占据。

印度占领部分于1956年设立查谟克什米尔邦。印度不断迁入印度教人口,稀释穆斯林的比重。而巴基斯坦大量迁入穆斯林,提高穆斯林在克什米尔的比重。

印巴不断加强对这里的控制,意味着停火只是暂时的。

1965年4月,印巴再次爆发战争,两国共付出了6000多人(印度3000,巴基斯坦3800)伤亡的代价,却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500

▲第二次印巴战争

1966年1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苏联的塔什干(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签署了《塔什干宣言》。两国同意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维持现状。

500

▲印巴签署《塔什干宣言》

为了威慑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在距离克什米尔不远,易守难攻的开伯尔山口建立新城伊斯兰堡。

1970年,巴基斯坦迁都伊斯兰堡,表明了其希望收复克什米尔的决心。

500

 ▲巴基斯坦从卡拉奇迁都伊斯兰堡,意图控制克什米尔

当时巴基斯坦面临的问题不仅包括克什米尔,还包括东西巴基斯坦问题。

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之间相隔1600多公里。他们能组成一个国家,是基于宗教因素。但独立后的巴基斯坦政权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的手中,东部备受排挤。这加剧了东巴基斯坦对于中央政府的不满。

500

▲巴基斯坦分离

1971年,印度为了肢解巴基斯坦,利用东西两个地区的矛盾,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2年,在印度的支持下,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宣告独立。巴基斯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和印度争夺克什米尔上。伊斯兰堡的军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500

▲孟加拉国(东巴基斯坦)庆祝独立 

巴基斯坦为了控制这里,驱赶印度教徒,鼓励国内的普什图人和旁遮普人(均信仰伊斯兰教)迁入巴控克什米尔。巴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比重可达惊人的99%。

2019年10月31日起,印度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分割成查谟和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与拉达克中央直辖区。

此外,印度迁入了大量的印度教徒。在查谟地区,印度教徒比重高达62%。

500

▲印控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人口、宗教比重

如今,印巴虽然早就恢复了外交关系,但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依然冲突不断。从1991年到2018年这短短的27年间,印巴共有1.5万平民死于双方小规模交火冲突。

长期作者|雄鹰

直播吧体育作者|足球与历史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