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事实挨骂,那还要不要讲事实?

来源:大树乡谈(id:dashuxiangtan)

500

最近关于小麦收割的一件事引起普遍关注,具体啥事就不点明了,大家可以搜索下。要不要谈这件事,小镇其实有些犹豫,担心被骂,也担心敏感,本想避开。

但今天看到一位小镇很尊敬的社会学家(是真正的学者,不是“砖家”),在这件事上也陷入了情绪,发的文章与事实存在严重偏差,得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小镇曾经参与过农业方面的一线调研,有一些了解,斗胆说几句普遍的事实,毕竟只有搞清楚事实,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一点:麦收是比天还大的事,绝不敢掉以轻心,根本问题是连天阴雨,不要被流量、情绪误导。

很多人拿“粮食安全”对这件事进行抨击,说明“粮食安全”已经深入人心,这是好事,可换个角度,粮食大省怎么可能不重视“粮食安全”?这可是国家交给的战略任务。

全国目前粮食净调出省份只剩下5个,五省合计每年向全国调出粮食大概2000亿斤左右,这五个省任何一个省的粮食收割都是全国关注的大事,谁也不敢在这件事上出岔子。

而在粮食食用方面,基本采取本地种什么吃什么,然后大米作为主粮保障口粮安全,小麦及面粉制品用于制造各种副食品,提高食品的丰富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导致其他粮食及相关食品价格的上涨等其他问题。

500

小麦收割非常有特点,收割期特别短,只有几天时间,与小麦灌浆期有关,灌浆就是积累淀粉,小麦进入灌浆期后是一天一个样,收割的早了淀粉积累不足,跟收麦皮没啥区别,减产很严重。为了提高产量,收割能晚一天就晚一天,尤其是现在机械化收割比较普遍,坚持到最后还能把晒麦环节省了,收割以后直接卖掉,所以现在农村收割小麦,能拖就拖。

这就对天气预报提出了很高要求,灌浆期的小麦怕两个事:

一是干热风。天气过热过干会导致小麦短时间内水分大量丧失,秸秆干枯最终小麦死亡,自然淀粉积累不足出现麦粒干瘪。

二是连阴雨。现在的小麦品种都很不错,淀粉含量足,良种也是连年增收的关键,但淀粉含量足如果碰到温度、湿度比较适合的时候,就会发霉变黑,如果已经进入灌浆期的后期,小麦胚胎已经成型,就容易发芽。

目前很多自媒体平台上曝光的情况就是碰到连阴雨导致的发霉(黑麦)、发芽(芽麦)问题。

正因为小麦灌浆期和收割的特点,短时间内需要完成大片小麦的收割,对收割机械的需求特别高,不可能靠本地实现,所以向来是全国协同作战,按照小麦成熟的时间节点,从南向北一路收割。到收割的时候,不仅仅本地的,全国收割机都会赶过来,碰到上千公里外赶来的都不奇怪。

说到这也就说清楚了为什么不抢收的原因,因为灌浆期收割早了损失太大,更关键的是谁也没料到今年会碰到连绵十几天的阴雨,这的确是天气预报的失误,但话说回来了,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做不到精准预测,总是难免碰到预测失误的情况,而等发现事情不对,雨一直不停的时候,麦田严重积水,也就没法收割了,只能等雨停地干。

就拿这次被普遍关注的城市来说,麦田高达上千万亩,而一台收割机在中原平原地区一天最大收割量也就是200亩到顶了,按照小麦抢收期5天计算,至少需要1万台收割机,被各种自媒体、新闻报导的几十、上百台收割机在上万台的需求面前,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500

还可以查下去年的情况,该地组织了本地小麦联合收割机8700台、跨区引机7600台,这才完成了千万亩小麦的收割任务。

考虑到本地农机数量基本稳定,今年跨区引机数量不会比去年少多少,几千台都来了,难不成就卡这几十台?事实上,今年当地收割机其实过剩了,整个“三夏”准备投入16万余套农机具用于收割,一些外地收割机因为没联系到割地,去了其他地方。

500

现在关键问题就是连天阴雨,不但机器下不去地,人工抢收都做不到,这是根本问题所在。

第二点:为什么跨区收割作业高速还要收费?

强调一件事,国家高度重视农作物收割,已经实施了几十年跨区收割作业高速免费政策,这次被各路谩骂的“跨区作业证”全称是“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这个制度也已经实施20多年了,怎么往年就没人说这事,今年就突然各种炮轰?

对搞跨区收割作业的人来说,每年都要从南走到北,跨区需要办理跨区作业证就像开车要有驾照一样,是基本常识,而且这个证很好办,也是免费的。

有人可能疑惑,既然很好办也是免费的,那为什么不干脆收割季免除所有证件呢?

这就要说到这个证为什么出现了,众所周知,任何优惠政策一定会有人想尽办法钻空子,国家免除跨区收割作业高速费、提供相关便利,是为了粮食安全、为农民提供便利,但偏偏有些农机厂和二道贩子,钻政策空子,趁着收割季,把其他车辆比如货车、收割机伪装成跨区收割来逃避高速费。

为了确保国家优惠政策用到实处,就出现了跨区作业证,而且将证件办理的权限收到省厅一级,避免出现钻空子的情况,现在随着数字政务的发展,办理这个证件更加便利,网上也可以一键通办,超限也可以24小时在线办理。

当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办理跨区作业证也需要一定的资质,最主要的就是农机驾驶证,这就跟开车要有驾照一样,并不难理解吧,有的人没有农机驾驶证所以就无法办理跨区作业证,实践中待在本地收割也就罢了。

跨区作业证目的是证明从事跨区收割,可以享受国家优惠免高速费,如果没有或者超高超限,那当然要收费,每年从国家到各省各市各县都会发相关红头文件,重视程度非常高,干跨区收割的不可能不很清楚,这么多年了还真是头一次碰到这都能出舆情冲突,用舆论施压破坏规则,已经成了需要好好思考应对的新现象

500

说到这,可能会有朋友问,既然是收割的关键时刻,以粮食收割为重,难道就不能特事特办,把钱免了?

这就要说到第三点,高速收费改革。

第三点:取消省界收费站,实行全国“一张网”的新收费模式。

为了提高交通效率,按照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从2020年1月1日起,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取而代之建立全国一张网,采取分段区域管理、协调各省利益,这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整治一些地方出现的违规设置收费站、乱收费问题。

措施上与今天要说的高度相关的有两点:

一是完善收费数字化审核,淡化人工因素。

比如在免费上,要求必须在绿通查验APP上上传车辆全貌和相关证照、运载货物的照片,符合免费规定才能免费,一线收费员其实没什么自主权,如果不符合免费规定收费员免费,那就得由收费员承担。

当然具体实施的时候,松一点紧一点就看具体人员了。

二是全国统一分配各省高速收入。

取消省界收费站后,跨省的情况下,高速费由下高速的收费站统一收取,但这钱显然不可能全归这个站所在的省,而是由交通部统一核算,再分给各个省。

在跨省高速通行上,一个省免除高速费,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收益,还得还其他省的钱,免除高速费也绝不是一个省能够自行决定的,需要由国家层面批准,这也是规范收费的要求。

在这起舆论事件中,收费站其实一直按规定执行,而且也尽最大限度提供了便利,最终超限需要缴费的20多辆,签署超限承诺书之后也免费放行了。

第四点:关于超限收费和超限怎么上了高速的问题。

《公路管理条例》对车辆的长宽高都有要求,高速设计也要求保证4米内车辆的通行,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包括高速在内任何道路不可能没有高度、宽度、载重的限制。

考虑到收割机需要用货车运输,现实中为了省钱,往往不会使用平板货车运输,而是使用蓝色普通货车,又或者一辆平板车运输两台甚至三台收割机,就会出现超高、超长、超重问题。需要强调一下,联合收割机重量普遍在5-7吨左右,蓝牌普通货车最大总质量才4.2吨,显然是超重的。

坦率地说,现实中为了保障收割,处理已经很宽松了。

不是说超限就不能上高速,而是从安全的角度要求超限车辆提前报备,管理部门会指导规划行驶路线,避开限高区域,这也是为了高速设施、车辆安全,这是多方共赢的好事。

500

有很多超高导致的交通事故,年年都出事。

那为什么超限的还能上高速呢?

这就要说到现实问题了,目前还没有自动化的车辆外廓尺寸检测设备,所以目前交通部门一直就没有要求对车辆外廓尺寸进行检测,实际上只要不超重就可以上路,超限不严重也不容易一一识别,而由于ETC设备的广泛安装,运输货车走ETC一般也就过去了。

下高速需要按照规定确定是否符合免费政策的时候,就需要人工量尺向平台上传相关照片,于是舆情焦点也就集中在了下高速的收费站。

另外强调一件事,车只要上了高速,就一定能下高速,问题在于是否要交钱,符合国家规定的自然免费,不符合的就要交钱,也可以把交钱理解为违规收费,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

毕竟不能无限扩大免费范围。

第五点也是更重要的:一定要确保粮食安全,一定要注意舆论引导

舆论情绪太重、事实太少,容易裹挟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反而不利于妥善处理,又或者夸大问题严重性导致误判。

小镇也联系了一线的朋友,损失肯定有,毕竟十几天的阴雨没损失是不可能的,但由于种植面积非常大,而且小麦成熟有时间先后,所以当前发霉、发芽的总量占比并不高,截止到现在并不影响整体收获,毕竟往年也有各种异常天气。

一定要冷静看待,但需要高度重视阴雨天气,这次全国大范围阴雨天气,预计今后降水范围将逐渐减少,但不能排除局部地区长期持续的可能,需要做好人工干预的准备,对于小麦即将到收割期的地区,提前判断阴雨持续的可能,多留下冗余空间,考虑在外围提前人工降雨消解雨云,虽然成本较高,但在目前情况下,确保粮食安全,尤其是确保舆论环境不被诱导、带偏,非常重要。

尤其是粮食主要净调出地,更要重视,不仅要重视收割,还要重视舆论阵地。

现在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好倾向,一旦有什么事情,就会跟各种惊悚的事情联系起来,什么资本破坏、外部干预,罔顾事实煽动情绪、制造对立,吃带血的流量,这种情况需要格外重视。

500

今天《浙江宣传》发了一篇一周年总结,总结了十点,提到“流量就是人心”“旗帜应该飘在看得到的地方”“依靠防守永远换不来进球”非常好,希望能带动形成新气象。

虽然做比说更难,但说好是第一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