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大女主飞升,包的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五一档的第一部电影,是给马丽的。

作为当下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女演员,马丽给人的印象,大多是“谐星”。

但在这部电影里,她却一点都不搞笑。

反而很好哭。

因为她饰演的,是一个生涯崎岖,最终享誉全国的真实人物。

来吧,马丽的第一部“大女主”电影——

水饺皇后

500

01

1977年,当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因为钱财所剩无几,不得不逗留香港的时候,她的内心应该是绝望的。

那时候,她刚刚遭遇了丈夫的抛弃——

丈夫在泰国娶了小老婆,生了小儿子。

而带着两个女儿的自己,则成了婆婆口中的“寄生虫”。

500

在这样的一名女性面前,你没法和她谈独立,也没法让她做自己。

她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按现在的话来说,《水饺皇后》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一个天崩开局,她需要在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里,身无分文地带着孩子活下来。

怎么做?

于是我们能看到一个底层机器无休止的工作——

护工、刷碗、洗车。

每天三份工,20个小时。

500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

必须像开荒牛一样,要种下一棵大树让女儿好乘凉。

500

及至后来她开始创业。

以500港币的积蓄,买下了水饺材料和小推车,在湾仔码头当街叫卖。

也是从天未亮时便起身,夜深人静才收摊回家。

为什么这么拼?

按照当时的香港社会状况来说,臧健和因为过去打三份工落下腰伤,其实是有综援可拿的,这也是不少人的退路。

但臧健和没有考虑这个退路。

因为她始终记得,当时离开丈夫时丢下的那句话——

“不是你丢下我们,是我们不要你。”

500

人得有骨气。

腰不能弯。

哪怕是人生跌到谷底,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她就要证明自己可以靠自己活下去,而且能活得更好。

结果如你所知。

臧健和开的这个小小的饺子摊,因为不断调整口味,而有了一定的起色。

很少吃水饺的香港人也开始排队来买。

一个对比是——

就连平日驱赶码头摊贩的警察华哥(朱亚文饰),也会在收工后来光顾水饺摊。

500

500

生意蒸蒸日上。

就像臧健和本人,后来在采访时谈到的:

如果我吃了公援金,就没有今天的事业

如果是我要是走了不好的路或是捷径的话

那就是一个人走错,三个人走歪

500

一个旧时代里的女性,依靠着自己的韧性,以及不服输的精神,终于打出了一片天地。

她开创了一个著名品牌。

并获得了“水饺皇后”的称号。

所以说,这是一个跌入谷底的大女主翻身故事?是当下最流行的爽文?

或许,电影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02

对于大女主叙事来说,强调困难当然是重要的。

影片里,也不断说臧健和的难。

比如传统思想——

丈夫本来是另结新欢,但婆家支持丈夫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臧健和没生出儿子。

她的两个女儿,都被婆婆认为是“赔钱货”。

500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拒绝夫家要求她“做妾”的要求后,反倒会被倒打一耙。

认为她的寻夫,是“对丈夫的利用”。

比如现实压力——

女儿在学校里被称为“大陆妹”;

打零工时要饱受腰伤和糖尿病的困扰;

卖水饺时又在一群街头小贩里卑微地抬不起头。

500

她的难不单只有个人的原因,还有那个时代的重压。

这几乎是当下女性叙事的标配。

但,《水饺皇后》想强调的却不止是这些,它并不想如套路般的拍一个爽文,让大家把臧健和归类到其他同类大女主的范畴里去,以至面目模糊。

于是,它试图挖掘出她“非人”的一面。

怎么说?

在影片里,出现过这么一个场景——

臧健和在卖水饺。

而两个女儿,则像拖油瓶一样守在码头边。

是要在妈妈的监督下玩耍?还是要安安静静等到妈妈收摊?

都不是。

她们俩,像是妈妈水饺生意中的一个环节,一个不能缺少的部分——

望风。

没错,就像大量港片里你们看见的那样,在码头摆摊其实是不被允许的,他们时常被警察突袭检查,一不留神,就被罚没所有的工具,包括水饺,以及小推车。

500

在这样的情况下,臧健和只好让年幼的女儿承担起望风的任务。

500

以至于很多年后。

在接受采访时,女儿们还会“吐槽”——

她不是一个很好的妈妈

500

500

她的人生已经足够遗憾,但同时,却还要给女儿们的童年也刻上遗憾。

这样“非人”的一面当然会引来争议。

但导演还是拍了。

为什么?

因为有了类似这样的细节,臧健和这个人物才会真正的立体起来,我们才不会觉得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爽文,而看到了更多的,那个年代女性身上的真实。

她们没有更多的选择。

于是只能保持武断、果决,就像绷直了的弦,绝不可卸力。

以至于为此,牺牲了自己的情感。

换来了“不是个好妈妈”的评价。

所以没错,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也知道臧健和会一路“开挂”,成为日后的著名企业家。

但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却不是一味的赞美。

她的成功之路并不是简单粗暴的“爽”,反而,是说不清的五味杂陈。

就像起初守着冷清摊位的臧健和等来了第一批顾客,五个中学生。

起锅烧水、下饺子、盛饺子,送到对方手中。

500

此时,镜头给到了她的眼睛。

她在期待。

也在忐忑。

因为她看到的不仅是孩子不停咀嚼的嘴,不仅是终于卖出饺子收到钱的幸福,还有她揉面、擀皮、剁馅、双手按压才成型的饺子里,包含着的辛酸。

而只有这样的“五味杂陈”,才能真正打动人。

03

当然,对于导演刘伟强来说,拍摄一部女性传奇不会他的最终目标。

他想拍的是一群人。

以及那个年代,香港人引以为豪,却逐渐消失的精神。

影片有这么一个包饺子的细节——

中间一捏,两边一挤。

这是从母亲那里传承过来的包饺子手法,简单的两个步骤,八个字。

但小小一张饺子皮,不可能任何馅料都包进来。

要分先后,有取舍,才能紧紧捏合。

500

影片也是如此。

它要包裹的,不仅是臧健和一人,还有在彼时的香港,无数在底层打拼的臧姑娘们。

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带着一身的力气,满心的希望。

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而这些天南海北的人们聚在一起,也逐渐形成了同一个面貌——

互助,与拼搏。

这在许多的老港片老港剧里都有不同的体现,比如1973年楚原拍摄了《七十二家房客》,取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说的就是天南地北的各种人互帮互助的故事,比如1972年开始推出的《狮子山下》,更是成功推出了“狮子山下精神”,也就是刻苦耐劳、同舟共济、不屈不挠。

这是香港经济起飞的基础,也是创造无数奇迹的原因。

于是你在《水饺皇后》里能看到各个地方的人——

住进大公屋的臧健和一家,和各式各样的人成为了邻居。

好人、坏人,南方人、北方人……

500

也能看到他们的互帮互助——

臧姑娘开始尝试卖水饺,却一碗也卖不出去时,每个人都愿意帮助她。

房东红姐(惠英红 饰)会给她在夜里留灯、糖水伯(袁富华 饰)会帮她搞定手推车和摊位。

500

500

更能看到他们的变通——

就像起初的“山东水饺”的名字让香港人摸不着头脑,所以臧健和就改成“北京水饺”,北方的厚面皮让南方人难以适应,就改为薄面皮。

名字不重要,地域也不重要,甚至原本的做法也不重要。

有人买有人吃,才是硬道理。

500

正如《狮子山下》歌里唱着的:

同舟人世相随

无畏更无惧

在这里,没有地域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更没有怨天尤人的情绪。

他们相信“人”的力量,爱拼就会赢。

他们更相信群体与个人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才能一起迎来更好的明天。

就像臧健和。

她始终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哪怕是在公司已经做大做强之后,当她发现员工偷懒导致饺子皮太薄,依然会立马开除员工,接到客户投诉,她也是先登门道歉,再着手改进。

甚至到了这时,她仍然像当初的小作坊时期一样,在包装上保留着自己的地址和电话。

因为只有这样,顾客有问题才能找到她。

500

这是来自底层的真诚。

想到了什么?

没错,《食神》。

史蒂芬周依靠撒尿牛丸东山再起,也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有双刀火鸡反复捶打牛肉;

26800次的惊人体力;

有一众弟兄们出谋划策的夸张宣传;

还有各路食客的传播和帮衬。

500

500

这才是香港精神之魂,也是当下我们所欠缺的一种心态。

它值得被再次提及。

所以,说到这里,你还会觉得《水饺皇后》只是简单的大女主叙事吗?

当然不是。

一个饺子,要皮够韧、馅够足、汁够香,才够味。

电影也可以是这样——

它不该是一个单一的,讲述一个单薄故事的作品。

它可以是讲述一个平凡母亲逆袭的爽文,也可以是一个崎岖人生的传奇,更可以是讲述市井中人与人相互托举的精神,甚至,也可以是通过家乡食物承载起的一种乡愁。

它内涵越丰富,才会让人继续想吃下一个。

但前提是,这每一种味道,都该来自于一双双手上真实的温度。

因为不管是电影还是水饺,它与我们的连接,都是“人”。

相比于那些激烈的口号。

或许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的温度,才是真正无法替代的。

500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