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舰命名为何不使用级而使用型?

国际上class一般译作“级”,以旗舰命名,如“科罗拉多级”“尼米兹级”“长门级”“海神之子级”,但中国用的却是诸如“051型”这样的“型”。以至于北约会为中国的军舰重新取名。

似乎这是国际上的特例,并非美制或苏制的残留,个人感觉编号不甚直观,查阅资料得到的理由是能够看出动力系统和配置,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保密功能,但仍然不明白缘何要这样做。

这就是个苏联传统,实际上我们可以精确定位这个传统开始于1928年。

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以后,与其分级,TsKBS给计划中的新舰项目分配了计划编号。比如计划中的新驱逐领舰最终变成了‘проекта 1’,直译的话就是‘1号项目’、‘1型设计’,在英语里一般译作‘project 1’,日语里做‘1型’,汉译同为‘1 型’。最终按照这一设计完工的6艘驱逐舰如果按照首舰分级命名,我们就会叫‘列宁格勒级’(...типа «Ленинград»)。

这个惯例之后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俄海军仍然沿用。比如,‘проекта 1134 «Беркут»(1134 型 “金雕”、北约称克列斯塔1级)’、‘проекта 22350(22350 型、‘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级’)’, etc.

观察其舰名,不难理解为什么数字编号/简单代号相比起完整首舰分级更常见。(15 cm sIG 33 (Sf) auf Panzerkampfwagen I Ausf B警告)

051型的‘型’应该就是立项的时候来的。此后亦同。

国际上另一个现代‘型’的主要来源是1950年后英海军部的数字编号系统。这个系统的起源也很简单:上古时期皇家海军一般依靠命名习惯来指示舰艇的职能。比如希腊罗马神话(黛朵、阿瑞托沙、佩涅罗泊)中的名字一般是护卫舰级以下的单位。一艘国王名下叫‘黛朵’的战舰,无论时代,基本不可能是主力舰,因为祖宗之法said so.

但是这个系统有很多问题,包括不限于到50年后海军部把载机舰下所有新舰都视为驱护舰这一个类别里。这个问题1850年已经出现过了而到战后名称完全失去了指示能力。比如今天的‘Type 22(22型护卫舰)’是B级和C级,‘Type 45(45型驱逐舰)’是D级,然而三者毛线关系也没有,执行的职能不同设计也完全不同。于是在50年代准备新的‘通用’设计(新利安德级,Type 12系统)时,DNC和海军部决定在日后的新舰上都额外加上一个指示性的数字编号,比如4x是防空,2x是反潜,etc.

其他的完全是nomenclature的形式主义区别。‘天城’就是天城级、‘大和型’就是大和级。‘レナウン級’可以是‘声望级(Renown class/'Renown' Klasse)’也可以是声望型(...of the Renown type/...типа «Ринаун»)。设计案一般用型(‘G3’、‘12A型’),但是设计案不是船(dah~)。

Lessons of the day:人类往往偏爱更简单的表达。

15 cm sIG 33 (Sf) auf Panzerkampfwagen I Ausf B警告。

不过玩梗之外,大多数网络上嘲笑德式命名的段子都是鸡同鸭讲。比如AMC 35的全名是‘Automitrailleuse de Combat Renault modèle 1935’,一旦把‘AMC’的全程写出来长度也很大。即便是英语全称也可以拉的很长,比如‘Tank, Cruiser, Mk. II, A10’或者‘Tank, Cruiser, Comet I, A34’。

梗只是梗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