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jan Lalić:“一带一路”合作,中塞下一个十年的共同愿景

编者按

应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阿莱克桑达尔·武契奇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于2024年5月7日至8日对塞尔维亚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关于深化和提升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宣示着中塞伙伴关系迈向新的高度。

在过去十年里,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始终是中国与塞尔维亚两国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石。而在百川论坛“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上,塞尔维亚学者Bojan Lalić介绍了中塞双方合作的现状,并对“一带一路”的下一个金色十年予以展望。在此背景下,IIA学术编辑组整理了Bojan教授在论坛上的发言,供读者参考。

塞尔维亚是中国在欧洲最好的朋友。我很荣幸能在本次百川论坛代表“一带一路”研究院,为各位分享我的观点和洞察。

我们正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和时期?大家都说,现在正好是两个十年的交汇: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迎来了十年发展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展望“一带一路”倡议新的十年。在这样的时刻,塞尔维亚也希望抓紧这样的合作契机,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潜能。

但有几点必须要提及,虽然塞尔维亚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每次说到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在2013年左右),我们都需要在这个阶段探讨十年来的发展环境如何——是否承上启下?从第一个十年的开始,中塞双方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氛围。尽管有人也存在质疑,这个判断是否存在高估?但是我认为塞尔维亚和中国大使馆签定协议的时候,双方面临的是一片美好又融洽的氛围。后来这种氛围有了一些转变。这可以用两种花做对比——一种是茉莉,是热带之花,可以在相对温和的气候环境中生长;另外一种是火绒草(Runolist),是我们当地山野上开出的花,它需要的温度相对较低。如何让热带之花和山野之花都绽放呢?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过度悲观,也不能过度消极。

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

很多人都说大国伪善,小国只能跟随。如何看待这样的提法?我们应该看清世界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考虑到相关的历史变革,我们要从“一带一路”的前身说起。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首先,要说明丝绸之路的根源在哪里,它不光是彼此的设施的联通,也是大陆之间的连结——塞尔维亚正处于商道交汇点。我们一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民心相通、物理相连,还有很多其它的连接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古为今用”。一方面,我们有从亚洲丝路传递过来的物资,就这些方面而言古今丝路还是非常接近的,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变——比如会有一些纺织品交易、矿产运输。但另一方面,我们处于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就是现在我们除了有货物交换,还有文化的交融。所以,我觉得今天的百川论坛非常关键,我们要交流思想,要进行文明互鉴。我要感谢之前的演讲者俞建拖教授提到基督教文明和其它文明的交流,这一点我特别认同,因为所有的意识形态,比如基督教等,它们都是为了人类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坚信并支持文明互学互鉴。

说到古丝绸之路,我们也要古为今用,除了有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因为海运的成本更加低廉。虽然海上丝绸之路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式微和衰退,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的发展是随着便利而带来的弊端。比如,有了海上丝绸之路之后,可能会有一些经过海洋传播过来的外来疾病。我在这里不对这个问题作过多的探讨——在疫情或者其它重大挑战之下,我们更应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发展有很多成功点,这也使我相信,我们未来的合作前景是光明的。在塞尔维亚,我们最近做了一个研究,发现很多人是短视的,或者是像盲人摸象——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很多人只看到了“一带一路”是连接单独文化的节点,没有看到这些文化加在一起的总体效果。在塞尔维亚,我们就有一个倡议,强调的是要跟多区域展开合作,实现局部大于整体的效果,这方面跟“一带一路”是非常契合的。

500

Bojan Lalić在百川论坛上发言(图源:主办方)

“一带一路”指导未来发展重大路径

我们首先要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与此同时,我们要深植历史,用历史的思维指导当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习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作出的指示。中国提到要采取八项措施,指导我们进入共同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一带一路”新时代,我们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指导未来发展的重大路径。

第一个是多维度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我们希望在这方面的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前十年,我们主要是在基础设施方面遍地开花,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大建设,比如中欧班列,在速度上有了质的提升。以前没有中欧班列时,我要花很长时间通勤,现在半个小时就能到达办公室,这就是“一带一路”实际惠民的措施。其它的建设,比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等等,还有欧洲也有很多管线。所有这些基础设施都让我们在未来可用这些作为基础,来进一步促进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第二个就是开放经济。这也非常值得一提。特别是现在有一个“数字丝路”的概念——未来的发展也会更加迅猛。现在还有很多小项目也是百废待兴,我们不光要让“一带一路”倡议得以传播,还希望它能够惠及千家万户和千行百业,特别是在经济和很多其他的维度上,得到切实的福祉。比如鲁班工坊,它强调知识的交流和技艺的互鉴,让很多塞尔维亚的同事通过鲁班工坊学到中国先进的匠心和精神。

第三个是绿色发展。刚才有专家提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ESG等等,这些都是习主席曾经提过的。“一带一路”倡议如果有底色,那一定是绿色。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凝心聚力,齐心促进绿色的发展。我们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强调其他的发展维度,现在应该过渡到绿色和保护上。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把从自然中掠夺出来的资源重新归还自然。同时,这个过程中还有其他的科技创新成果作为辅助,比如有AI发展,这代表了未来的技术思潮。我们希望塞尔维亚也能抓住AI发展的机遇,进一步迎接新技术的硕果。

还有人文交流、人之间的人心相通。还有机构的合作,以及机构之间的制度共建等等。就金融方面的倡议而言,我们来看风投(VC)的情况,希望能够把基于创新的风投作为孵化器,哺育更多的未来技术。

前十年,我们做了很多的支柱,以前做的都是点,现在我们希望连点成线,再以线成面,特别是找到未来发展的基石和支点。现在我们已经有更多的研究以“一带一路”为研究重点,希望这些研究可以指导“一带一路”的倡议在未来更好地开花结果。未来连点成线以后,可以惠及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动整体发展,这是我们希望追求的增长——等我们把这些倡议都落实之后,就追求进一步的增长。

刚才强调了“一带一路”在第一个十年主要是打造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的第二个十年,我们一方面要夯实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是非常关键的,不是说基础设施可以不管了,我们希望有成千上万的项目是以基础设施为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强调创新和稳定性——没有人应该孤立无援,没有人应该落后于技术思潮。

要成为“欧洲的深圳”

接下来,我们来看塞尔维亚的案例。虽然有些故事是来自小国的案例,但是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今天我们齐聚于深圳,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深圳和欧洲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可以把塞尔维亚理解为“欧洲的深圳”。

塞尔维亚也与欧盟签了很多独家协议,跟美国、土耳其、俄罗斯都签了协议。所以,从一定情况来说,塞尔维亚也是经济特区。塞尔维亚也向很多国家实施了免签政策,所有这些便利化政策可以让塞尔维亚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我们有来自美国硅谷模式的创业基因,还有紫金模式——来自中国紫金矿业公司,他们在这里发展自身的产业。塞尔维亚总人口只有500多万人,比深圳少得多。即便是这样一个区域,依然有很多全新的发展机会。

贝尔格莱德有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它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以文化为跳板,触达了中国——其实我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上世纪就有。我们希望文化纽带可以在未来实现更多的链接。

在未来产业园方面,我们有很多部署,比如说撬动科技发展,邀请美国的科学项目入驻,还有很多风投或者合资企业,也邀请到了中国的公司和其它的科技企业,比如紫金矿业,还有贝尔格莱德的孔子学院。这些都是我们强有力的生态体系的一环。我们的思想就是跟CASTED(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学习。我们考虑到以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个连接纽带,促进科技进一步发展。

我们希望从环境、生态的角度入手,不光是反哺自然,同时也是哺育未来。大家可以看到紫金模式。紫金矿业把塞尔维亚带到了一个生态系统里面去,因为它将拉美的咖啡带到这个生态系统里来,还有我们的绿色基础设施、酒、蜂蜜等等产业,这些都进入到我们的生态系统里面,有利于当地社区发展,也可以改善整个国家的福祉。

其实在铁路修建之前,我们本来是没有机会在这方面进一步探索多种方式,甚至可以说我们没办法实现基本的通勤。但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实现快速通勤,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500

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院(图源:主办方)

这是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院,1920年时由塞尔维亚的贸易商带进来。“一带一路”研究院的33%股权是由政府拥有的,34%是商会和大学拥有的,33%是由中国的公司持有的。所以我们这个项目是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运作模式,有政府、企业、大学,通过产学研结合起来。

未来,为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的合作,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院开展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现在,中国很多大学里面也有不同的研究院、研究中心,都着眼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平台。我在这里参加论坛之后,学到的知识可以回去分享。现在,社会革新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因此,我们也要相互学习,追赶变化的速度。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很好地存活下来。

本文作者

Bojan Lalić:塞尔维亚国家“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