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唯物论者,我为何推崇孔孟儒家伦理学

前两天发了个帖子, 儒家思想在当下是否值得弘扬提倡 评论 604 社会,谈了谈一些个人浅解。

这次再发一个帖子,一是总结上个帖子的一些零散回复 ,二是谈谈个人推崇儒家伦理学的一些理由。

正文之前,先提两点建议:

一、欢迎文明交流,不要使用污言秽语。

二、欢迎真诚交流,谁也别装出高人一等、指点众生的模样。

500

以下正文:

问题一、谈谈一个唯物论者遇到信仰困难时能选择什么。

上个帖子里提到“我是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儒家思想的信奉者”,有网友说没忍住,笑喷了。

我莫名其妙,反问难道在中国,唯物主义者已经是件可以炫耀的事情吗?直到其他网友跟我聊起王守仁,我才醒悟,原来梗在阳明心学上。

心学没看过,无从评价。

对我个人而言,唯物主义是世界观的基本色,任何知识和理论都不能够覆盖。

其他理论(包括儒家思想)与唯物主义相冲突的,我会自行修正,绝不改变唯物论世界观的基本认知。

因为唯物主义的基本色绝不动摇,我在选择信仰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

世上有极少数思想睿智且意志坚定者,是可凭借个人意志理念,理解并面对生死问题的。

过去这种人的代表有孔子、老子、苏格拉底、佛陀、耶稣、穆罕默德等宗教或哲学流派创始人,现代有些伟大的哲学家也可列入其中。我们学的是德国大胡子马公的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个人之所以建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大胡子马公倒没什么关系,都是初中时候学了物理的功劳。

前面的帖子我提到,有些科学家为什么有宗教信仰,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不够坚强。

问题是有几人能够做到一生意志坚定?

人,总会遭受挫折、迷茫、困顿、病苦。大多数人在脆弱或虚弱时,都想有个依靠。现实中会依靠亲友,精神世界中就容易接受宗教的招安了。

我困顿迷茫的时候,也曾想过求助于宗教。当然也只是求助于宗教理论,所有的宗教组织机构,我都很排斥。

圣经,我少年时通读过,读完就彻底厌弃了。假使有上帝,而上帝真如圣经所言,天国不去也罢。

 老庄的书买了几本,《道德经》我是极其佩服的。从哲学的高度来评价,老子是高于孔子的。然而《道德经》与我却无用,我读哲学的动机并不纯粹,其中的帝王学部分更是毫无兴趣。

禅宗开始有些吸引力,看久了就像脑筋急转弯的智力游戏,绕来绕去,有点贫,不能解我的渴。

想了一圈,始终无法欺骗自己放弃唯物主义。

我把目光投向并不完美,但已经是剩下的唯一答案:孔孟儒家伦理学。

人都有脆弱、软弱、迷茫的时候,这时候宗教会伸出手,“软弱不要紧,过来吧,神全知全能,过来就有神罩着你了,赠送天堂门票一张。”

儒家思想告诉你,“过来吧,君子不惑、不忧、不惧,我教你做君子,我教你坚强,我教你坦然面对死亡。”

问题二、既然自称唯物论者,为什么不选择大胡子马公的思想?

类似的问题,上个帖子《儒家思想在当下是否值得弘扬提倡》里有很多人提过。

很多人举了历史上的高官显宦和名士大儒的例子,说这些人都达不到君子的标准,把国家治理的稀烂,所以儒家思想不行。

我再次旗帜鲜明地反对儒家思想可以治国平天下的论调,这个一会儿再谈。

先说说“学儒家的人不行,所以儒家思想就不行”,这种判断错在哪儿。

首先,在逻辑学上,这叫“简单枚举法”,证明不了所有学儒家的人都不行。

其次,就算证明了所有学儒家的人都不行(理论上不可能,需要完全归纳法,做不到),这和儒家思想不行也不是一个概念,偷换概念了。

我这次就用用我刚刚批判过的“简单枚举法”,来说明大胡子马公的信徒大多信仰不虔诚。

理论上,肯定有马公的虔诚信徒,只是现实生活中,我没有遇到过(虽然我也加入了二十年)。当然了,马公信徒总数接近一个小目标,我不过认识几百个而已。

这说明什么,马公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一样,都是理想主义,现实中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信徒。

准确地说,儒家的标准更难完成,马公的标准更不接地气。

读过《论语》的人就会明白,儒家推崇的君子是“完人”,儒家举了个例子“孔子”做标准。但按照现代客观的眼光 ,人无完人,夫子亦然。“孔子”也只是接近“君子”这个标准。

真要做到儒家的君子,难死了。但是并非不接地气,你单看论语里面每一条,都是可以做到的;难得是每一条都要做到,而且要坚持一辈子。可儒家伦理依旧是接地气的,因为《论语》告诉你具体该做什么,这就是伦理学的好处了,没那么抽象,有具体的指导措施。

马公的标准,没有那么难,但是不接地气。因为他是抽象的,他老人家没告诉你具体该干怎么做。

马公的理论体系中,并不涉及个人道德、伦理的范畴,它是一种宏观的体系:马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公的理论宏观到什么程度?它的最小有效单位,是国家。它的理想有效单位,是世界。

马公的理论体系中,不包括家庭和个人的内容。它是用来对抗(甚至瓦解)资本主义的庞大构架,不是用来解决家庭和个人问题这种量级的。

比方落到我们这个“有效单位”,一个合格的马公信徒,在朝“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野“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说了之后,好像什么都没说。因为马公本来就没说具体的操作。他不涉及这些小的伦理道德方面。

我在前一个帖子里提过:

社会主义是唯物主义,

儒家思想是伦理道德,

两者可以无缝衔接的。

一个在公,负责国家大情小事;

一个在私,教化民众修身养德。

为什么只有儒家和社会主义很搭?

法家不搭么?不搭。法家也是治国手段,不涉及人的伦理道德。治国方面,交给马公就行了。

墨家不搭么?不搭。墨家的兼爱,和马公的理论还真有点象,都不接地气。要求太高,正常人凭什么“兼爱”,当然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儒家要求做君子,已经够难了;墨家要求”兼爱“,有点超脱人性了,就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做到了。

道家不搭么?不搭。道家调子太消极,道教是维心的,提也不用提了。

其他宗教不搭么?对立啊,唯物和唯心永远对立,绝不相容。

儒家不唯心么?孔孟的伦理学,涉及唯心的内容不多。孔子对“死亡”是存而不论的,这也是他老人家的思想被列为伦理学而不是哲学的重要原因。

孔孟以后的儒家,我不讨论。

第三、儒家思想在当代的作用,仅限于“修身、齐家”

个中缘由,我在上个帖子里已经阐述过个人观点了。

教化百姓,使民向善,这是儒家的势力范围;惩治作奸犯科,则用法家;有些政策,则是王霸道杂之,儒法相融。

孔子本身就是理想主义者。他给出的是崇高理想,不是救世良药。

《汉书 元帝记》中,汉宣帝有段很著名的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这话说得很到位了,“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政方针一直沿用至清末。

“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这句评语虽然尖刻,倒也没说错什么。

历史上的名臣贤相都是些儒法兼修(也有释道儒法偕通)的高明人物,哪一个也不是纯粹的儒生。

上次用儒家思想治国的,名字叫王莽,不熟悉的人可以搜索一下那段历史,荒唐到了可笑的地步。

“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这是大领导的讲话,请认真研读。

对社会的教化,是国家层面的事情。

对个人而言,儒家伦理学只能修身,甚至连齐家都要看看家庭的其他成员愿不愿意做君子。

第四、有思想品德课就行了,何必学什么儒家,还有糟粕。

有个网友讽刺我,把《论语》翻译成白话文,说这种语录谁都能编。

还真是这么回事。

《论语》还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我相信你现在也能编出来这么本语录来。

问题孔子他老人家是在两千年前编的,很多东西你现在看来平平无奇,两千年前这就是极高明的理念。 

思想道德课也好,很多日常接触的信息知识也好,确实都包含了儒家的思想。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学《论语》呢?

因为文辞优美典雅,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入脑入心。

你绝不可能把思想道德课教的东西记一辈子,但是你可以记住论语的句子。

文辞优美有那么重要么?

当然有。我女儿背陋室铭和爱莲说,读两遍就背下来了,背诵竟是个乐事。她每次背政治,都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

有个网友发了个抖音上阿拉伯语翻译的论语里的名句,“子曰,你就在河边坐着看吧,总有一天,川流不息的水面流淌着尸体!”

这翻译听起来确实搞笑。这也是说明文辞优美典雅的作用的一个例子。

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初中时读到夫子这句名言,是在德富芦花的散文《大河》中。我记得是借同学的一本《世界散文金库》,读到此句,一时呆住,仿佛看到黄河从春秋流到眼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德富芦花如是说。德富氏之言,深得我心。

第五、对外宣传方面,孔夫子比马公更容易被接受。

马公的思想不是诞生于我们国家,理论上,我们都不是徒弟 ,我们只算是徒孙这一辈的。

而且不信马公的,视其为洪水猛兽。

孔夫子就不同,在西方世界中,孔夫子是和苏格拉底一样的古代古圣先哲,并不会产生强烈排斥。

一个红了两千年的圣人,重新包装一下,作为我们国家民族对外的符号,再合适不过了。

最后,提议大家好好交流,谁也别装出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来指点别人。

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谁也没有什么高妙见解,可以著书立说的。您若真有大作付梓,兄弟立刻买来充实书架。

500

我有个(教师)朋友跟我聊天时说“他是很多学生的人生导师”,我和他大吵了一架。

我一直坚持,我们普通人绝不可以自认为是别人的“人生导师”。如果又有什么“导师”想要指点我,我只能避而远之。

多看两本书,不比听这些人的“高论”强得多了。

500

真诚且言之有物的交流之最能打动人心的。

网友井蛙视角关于生死的问题,我认为答案是:存顺殁宁(张载-西铭)。

我听了很是感动,过去我自己总结的四个字是“坦然面对”,今后我也用“存顺殁宁”。

我和网友辩论得急了,网友贝壳贝壳讽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听了十分佩服,也很惭愧。

这些都是很高明的交流。

反之如何?

比方两人聊天,甲先说了个理论,最后说我才疏学浅,抛砖引玉;乙说,甲你确实不行,见解水平确实太低,我的高见比你强太多。

这还聊什么天?不打起来都不错了。

总之,还是那两点建议:第一不要污言秽语,第二不要贬低他人,好好交流,谁也别装。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