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中国新能源对美国人工智能? | 陈经

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之后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

本文在第一部分,结合全球和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特性,对新质生产力说说笔者的理解,希望帮助有兴趣的读者加深认识。在第二部分,解读新质生产力的文字论述,帮助有需要的读者建立认知。

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只有中国才能大规模发展。从工业革命的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与以前的数次革命特性不同。中国的新质生产力路线,与美国大模型人工智能路线在竞争,这在工业革命历史上是罕见的。

一.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

有不少对新质生产力的解读文章,是根据中央的文字论述,解释字面意义,数据没有多少,较为浅显。新质生产力内涵很丰富,笔者结合数据、产业、历史,阐述对新质生产力特性的认识。

1.只有中国能大规模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在全球多国分散发展,是常见现象。如纺织业分布在全球,中国、越南、孟加拉国是前三,在多个发展中国家都是重要产业,意大利、法国等国高端纺织业较强。IT业各国都有,美国、中国领先。汽车业,日本、德国、美国、韩国在发达国家中较强,中国、印度、墨西哥、泰国在发展中国家较强。

但是,中国几乎所有制造相关行业都在全球排名靠前,规模上一般是第一,技术水平基本能到第一第二,差的也有前三、前五。这在全球是唯一的,制造业中国有巨大优势。

500

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就占全球的27.74%。被许多人当作制造业竞争对手的越南,仅占0.28%,只有中国的百分之一。这是因为评估制造业要看“干货”,组装的产值巨大,但增加值少。越南一贯学习中国政策,有时文件都是抄的。但如果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不知道如何着手,连组装都要靠别人,应该抄不动了。

500

这张图是IMD根据2020年的数据做的,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份额是29%。以制造业产出计,中国超过后面十国的总和。

经过中美贸易战斗争,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份额来到约30%。世界银行的各国制造增加值统计截至2022年,美国、加拿大仍只有2021年数据。中国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为4.9756万亿美元,全球为16.1888万亿美元,中国占比为30.7%。

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中国一半,产值超过中国三分之一,它能不能大规模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说明,不可能。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不好解释的经济增长就说成TFP有进步。经济增长可以是因为资本、劳动力、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导致的,但有时这些投入没增加,甚至减少,经济仍然增长,如何解释经济增长?只能是因为“无形”的技术进步,这就是TFP概念的出发点。

知识、教育、技术培训、规模经济、组织管理,都是无形的技术进步。购买更多机器设备,开垦更肥沃的土地,这类是有形的技术进步,直接就能解释经济增长,不算在TFP里。

TFP在计算时的特点是,没法直接计算。例如中国的知识和教育有进步,这谁也说不清让经济增长率提升了多少,规模经济也肯定有贡献,也说不清。但是资本投入、劳动力人数、劳动时长、土地投入,与过去相比增加多少,是可以估算的。能估算的加起来,会发现仍低于实际经济增长率,那就用TFP来解释。这是多方面无形的进步导致的,笼统地说是“技术”进步了。

TFP有三个来源:效率改善、技术进步、规模效应。其中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比较常规,但是想达到中国式的“规模效应”,美国以及别的国家不可能了。

500

这不是说某个单一的产品有规模效应就行。按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准,需要所有关联行业一起上规模,才有极致的规模效应。例如光伏产业成本降到了十分之一,低于煤电了,这才有新能源革命。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当然需要,但最关键的是,中国在所有产业链环节上都实现了巨大的规模效应。从上游的硅原料,到中游的光伏玻璃、电池片,到下游的组件,产能都极为巨大。而光伏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又需要别的制造业支撑,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全球不少国家都在发展光伏产业,但非常头疼的事是,成本非常难降下来,除非从中国进口。这也是新质生产力隐含的特点,中国可以,别国不行。

美国搞制造业回流,有一定成效。但还不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是认识到了和中国的差距,要补制造业短板。等美国补短板、上规模,不知道要多长时间。实际上,从波音等公司的生产问题来看,美国制造业缺陷严重。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虽然高,有中国约一半,其实规模没那么大。从产值就能看出来,只有中国三分之一,产品利润率高,增加值就高。不只是利润率高的问题,产值就很虚,很多产品卖极高的价格。如军舰价格是中国五倍,造船能力只有中国几十分之一了。如果评估规模效应,算产品数量,美国制造业规模不到中国十分之一,如钢铁产量不到十分之一。

美国制造业靠霸权、资源优势,比其余发达国家发展要好。2004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7的38.6%,2022年增加到了47.7%,本来是感觉良好的。但是与中国相比,就成了最大短板。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对美国贸易战、科技战进攻的反击,用制造业的长板。

2.新质生产力是一次特殊的产业革命

中国不仅是制造业规模遥遥领先,还在发起产业革命,这一次是靠新质生产力。

通常产业革命是有了划时代的技术革命,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信息科技。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领头的技术变革,就是新能源。

可以说,正是因为新能源产业出现了极为有利的态势,中国才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进行理论总结,来指导实践。

500

几乎全靠中国新能源行业的贡献,光伏成本从2009年的每度电0.359美元降成了0.036美元,十分之一。风电成本从每度电0.135美元降到了0.038美元。相比之下,燃气轮机(CCGT)、煤电、核电成本改进不大。这就是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数据基础,锂电池行业也有类似数据。

发改委2022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说法是:

水电具备百万千瓦级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特高坝和大型地下洞室设计施工能力世界领先。陆上低风速风电技术国际一流,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技术保持国际同步。光伏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量产单晶硅、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达到 22.8%和 20.8%。水电产业优势明显,我国已成为全球水电建设的中坚力量。风电产业链完整,7 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位列全球前十。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分别占全球产量的 76%、96%、83%和 76%。全产业链集成制造有力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成本持续下降、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世界领先”、“国际一流”、“世界纪录”、“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链完整”、“全球主导地位”、“成本持续下降”、“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政府文件一般喜欢强调差距,都这样说了,懂的都懂。

但是,这次新能源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革命,和以前几次产业革命特性不一样。

首先是绿色发展,低碳减排成了全球目标,不仅是经济考虑,还有极重的环境因素,这是各次产业变革的首次。欧洲甚至想搞“碳税”,碳交易已经有不小规模,这在以前的产业革命中是没有的。

再则,“新能源”并不是新发现的,是早就存在的能源,甚至应用也不是新的,只是以前成本高、不方便,人们不用。最早的电动汽车1881年就出现了,汽车最早是用电的。但是电动车技术远远不够,不如燃油车,历史上被淘汰了。所以,这次新能源革命,其特性是成本创新、应用创新,这正是中国擅长的。它不是忽然一下出现了全新的技术、新型机器,而是成本和性能逐渐优化提升,量变到质变。

以前数次工业革命,有新奇的电力应用、有前人不敢想象的计算机。美国正在试图用大模型实现超过人类智能的机器,再发起一次工业革命。从新能源的案例可以看出,这并非新质生产力的特性,新质生产力并不是某种新技术应用。

新质生产力,主要并不是开拓全新的行业,也不是很多新行业的组合。它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有用,是一种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不是某种单一的革命性技术,而是以成本、效率优化为目标的复合技术应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对于工业革命给出的路线图,与美国的人工智能产业革命路线很不一样。美国还是比较“传统”的创新路线,发明一种潜力极为巨大的新技术,来改变世界。新质生产力如果对全球生产力有了革命性的影响,会是一次“非传统”的工业革命。

新能源汽车的“杀手级”应用已经出现了,就是网约车,日常用电比用油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几乎完全淘汰了燃油车。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40%,很快就会过半。可以较有把握地说,以新能源为龙头的新质生产力,一定会在许多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只是到底有多成功的问题。

人工智能当然有很大潜力,但看上去不象新质生产力这么明确,未知因素更多。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同时有两种工业革命路线在竞争。新质生产力路线,中国优势极大,人工智能路线,美国优势较大。两种路线的竞争结果如何,很有看点。

中国除了推出新质生产力路线,人工智能也有雄厚实力,是两条路线都在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智能化就需要很强的人工智能基础研发与应用实力,包括近来很火的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

例如安徽2023年10月发布了《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12月24日在芜湖主办了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总决赛,邀请获奖团队来安徽落地,给最多3000万启动资金。全国多地的大模型研发与应用越来越多,虽然受到了美国的限制,但仍然有巨大进步。

中国由于制造业优势,有非常多的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场景,所以对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智能化要求,一定会有很多成果。这与美国着眼于服务业的通用人工智能路线有所区别,美国全力押宝“比人类还聪明”的AI,不惜投入几百上千亿美元堆算力。

基于大模型的AI,在内容生成、与人交流、逻辑推理三大能力有突破迹象,但是集中在服务业应用,而非人们希望的制造业应用。即使在人工智能发展路线上,中美都有不同,中国更为均衡。

3.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大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明显增加,经济增长率下降、人口下滑、房地产不景气、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这种情况下,新质生产力就是经济发展破局的办法。

正因为已经有不少新质生产力成果,西方对中国的唱衰有些变调,不时又强调威胁。有时唱衰得莫明其妙,说要脱钩断链围堵中国贸易,结果中国汽车居然超乎想象出口高速增长,还有不少高增长行业。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也仍然有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排前。

如深圳一直是全国城市出口第一,2024年前两月出口4414.43亿元,增长高达53.1%。这么高的增长,用2023年的低基数没法解释,2023年前2月出口2891.0亿元,增长0.4%,也有一点增长。出口高增长,是新能源车、跨境电商等业务爆发了。

深圳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城市。截至2024年3月5日,深圳战略新兴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高达172家,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从2016年的45.5亿,增加到2022年的296.1亿,研发人员从0.6万人增至7万人。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全球行业龙头,都在深圳。

以此为基础,深圳社科院和前瞻产业研究院联合推出了“新质生产力实力指数”,深圳得分从2016年的0.32增至2022年的0.88,大幅进步。这个指数分为科技创新、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要素优化组合五项,分别设置权重。这类指数肯定有缺陷,但能看出发展趋势,能编制指数就有相当意义。

近来香港兴起了到深圳消费的热潮,发现深圳餐饮、娱乐、医疗等消费性价比很好。这与深圳优秀的新质生产力表现分不开,是生产力发达的外溢现象。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好,整体经济水平高,高收入人群数量不低,深圳的消费档次并不差,而且还有服务精神与创新精神。这说明,新质生产力不仅能拉动生产,也能拉动消费。

深圳早就是一线城市。另一个表现优秀的城市是合肥,是原本落后的城市借新质生产力逆袭崛起的代表,2023年GDP比2000年翻了26倍之多,是新世纪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合肥抓住了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

合肥有多项成功的战略新兴产业,号称是“芯屏汽合、集终生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这三个,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语音产业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地方上流行的“千亿产业集群”,合肥有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六项之多。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典型新质生产力,对合肥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100%。合肥有比亚迪、蔚来、大众、江淮、长安、安凯等六家整车企业,2025年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300万辆,产业链产值7000亿,2027年要超万亿,建成国际新能源汽车之都。

不少地区对合肥很羡慕,其成功原因正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契合。新质生产力要落地在新技术应用上,要源头科技创新。合肥对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贡献在于,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场景等新型生产要素作用突出。

合肥别的优势不突出,科技资源相对还算不错,就集中强化政策、资金、要素协同,全力构建科创生态。合肥的大发展说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确实就是科技创新。

打造城市科创生态,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需要懂产业、懂技术、懂政策、懂市场的复合型产业组织人才。笔者对此有直接认知,合肥干部素质相当不错,主动学习各类科技与产业知识。合肥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很好。这也说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与之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深圳与合肥等城市的发展说明,新质生产力理论并非凭空设想,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两个城市发展非常好,也说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威力,是经济发展的大机会。

中国整体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非常好的机会。各地都有些优势资源,不少地方有科技产业集群基础,还可以引进发展要素。

招商引资是各地政府数十年来的核心发展“套路”,多少有些经验。如果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理解得好,就知道如何改进招商引资的工作办法。一些地区沉迷于搞到巨量资金上马工程、大项目,如果新质生产力发展一般,就会出现可持续性的问题。因此,新质生产力理论对于地方上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非常重要。

新质生产力理论,将历史上科技产业革命的特性,与中国宏大规模的产业实践融合。理论提出的时间还不长,但已经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各地一定会有很多优秀实践案例出现。

二.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要点

上节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一些实例,下面再来探讨理论。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集体学习,《人民日报》总结了其中的要点(见下面的几个图)。我们可以解读要点如下:

1.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500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是和旧的生产力对比。传统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让中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一些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已经有很大问题,需要摆脱了。不能凭空学习新质生产力,要先认识旧生产力、传统经济模式的问题。

为了解决旧的问题,有时是靠“技术革命性突破”,如新能源产业的光伏、动力电池。有时有“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如汽车行业国产品牌纷纷建立庞大的研发团队,再如多地出现了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有时“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如煤炭工业、火力发电,已经进行了深度转型升级,和过去的高污染很不一样了。

旧的问题解决得不错,整个行业就会出现“跃升”,生产组织方式都不一样了,总体效果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也就是说,是不是新质生产力,要看“全要素生产率”有没有大幅提升。

500

上一节介绍了TFP的估算办法,但是这种估算不一定准。因为资本、劳动力、土地的投入有时也说不清,产出估值不准确,最后对于TFP的估计就不正确。如上图,中国TFP增长率在2010年以后就比较低了,但各类新技术进展不差,特别是新能源技术突飞猛进。为何TFP表现却显得不突出,有些争议。因此,要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更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

从以上介绍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技术进步,最终效果要有“额外的大幅进步”。一些地区靠高额负债投资拉增长率,不一定好。

对中国经济来说,劳动力数量下降、产能过剩、负债影响投资能力,经济增长率相比过去下降了。有的下滑是因为规模大了自然下滑,但也有传统增长方式落后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可以让经济增长有额外动力,抵消旧生产力的拖累,稳住经济增长率。

理想情况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得不错,就可以不用拼资本(负债)、劳动力(人数、时长)、土地(绿水青山)投入,还能实现产出大幅增加,化解拼投入的内卷式发展。

2.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动机

500

如果凭空提出一个理论,人们就会提心吊胆。如阿根廷总统米莱提出夸张的经济理论,没什么实践经验就上台大搞改革,不少人不太看好。我国的新质生产力是实践先行的,而且成效不错,“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过去10多年有不少令人惊讶的技术发展成就。

如“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与“老三样”(服装、家具、家电)相比,出口增长迅猛,2023年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增长29.9%,对外贸增长贡献巨大。

但是,这些成就并没有很好地总结规律。甚至当初有不少唱衰的声音,说国家搞产业规划不可能成功,要民营自由发展。

现在总体形势不错,中国和世界相比,在制造业生产上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要趁热打铁,总结理论、指导实践,加快发展,是振奋人心的事。不少国家情况糟糕被迫改革,中国不一样,是发现有重大机会。

3.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500

国际上也发现,中国出现了新质生产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很恐慌,怕自己的先进产业受到威胁。如电动车对燃油车的冲击巨大,日本、德国、美国、韩国、法国等传统汽车强国,都害怕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业的巨大优势。美国看到中国在移动互联网、芯片、人工智能等IT领域的追赶态势,感觉霸主地位受威胁。

美国联合西方阵营盟友,对中国发动了凶狠的科技战。这对供应链韧性、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提出了挑战,斗争焦点是以芯片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正面例子,中国打好了核心技术攻坚战,有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如同当初美国引领数个产业发展一样,尝到了甜头。

因此,不能像过去那样,靠引进西方技术发展了,条件不具备了。应对办法是“完善现代产业化体系”,大搞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会是主要的难点,如果突破了,自然就会是原创性、颠覆性的。

也就是说,搞新质生产力,不是过去那样全球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对技术来源要上升到最高层次的重视。新质生产力,难点就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其它都是各地政府较为熟练的。有了科技创新突破,那中国能干出很大的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能发力,这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全球最强。

4.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

500

新质生产力除了科技自立自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认真思索后的选择,中国是认真的。

之前中国有担心,西方国家在全球推低碳经济,是想借环保限制落后国家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一直是这个观点。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绿色经济的旗手,象全球自由贸易一样,态度最坚定、准备最充分、底气最强。反而是西方国家对绿色经济有点退缩了,感觉技术落后、占不到便宜,一些旧势力想回头。

中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之时,会加上绿色经济的要求。这既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活健康,也是发挥自身产业优势。

5.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500

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主要是与旧的生产力一起发展起来的,新质生产力会造成冲击,受益的、受损的各方反应各不相同。新质生产力的冲击,不仅在国内,在全球都很巨大。

这时不能靠行政命令、贷款强干硬上,也不能因为地区利益顽抗新质生产力。好的发展办法,是靠市场体系,让各方因为利益的原因,投资有利可图,自然地转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在国际上,要对外开放,让外资也能参与到新质生产力发展里。西方资本投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入股了蔚来、小鹏等公司,中东资本投资中国石化产业,共同利益有利于国际环境。

6.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

500

这是2024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

各地知道新质生产力很好,都想发展。历史上各类产业多次出现过不好的现象,各地一哄而上、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最后泡沫化,成功者少、失败者多。这是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顽疾,如不重视,新质生产力有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当然,不可能计划经济那样,由中央规定哪些地方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允许一定程度的尝试,乃至失败。所以,就要提示风险,别尽想好事,也可能竞争失败。先立后破,就是不要赌本地新质生产力一定成功,不能旧的也不要了。

一个重要选择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地方上的传统产业还是要的,不能搞新产业失败,传统产业也丢了。理性判断,大多数地区没有条件去搞高精尖的高科技产业,或者依靠特殊资源、区位优势的产业。但各地基本都会有一些传统产业,多少有些资源优势。

这时就要注意了,要注意在传统产业、资源产业引入新质生产力,目的是高端化、智化化、绿色化。不要因为是传统产业就忽视,去追求新型产业,一哄而上去搞新能源、电动车等热门产业。如果忽视了传统产业,而别的地方推出高端、智能、绿色的竞品,那可能新的没弄出来,传统的也要被淘汰了。

以上从六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埋论探讨,前一节还进行了相关产业的探讨。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相比之前流行的“科技创新”,更为具体,内涵更丰富,与中国产业实践结合更紧密。各地政府与企业,时常会往高科技靠,有时较为生硬。有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寻找发展方向、检测科创成果,会更为清晰。新质生产力理论,必然会对我国产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有力促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真正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