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紧,合理防护

我每周日会在“大白话时事”公众号发起“新冠感染情况”投票,统计读者群体的新冠感染比例。

截止2024年3月26日的数据:

500

3月24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为7.72%,跟上周基本持平。

在上周接近2月18日峰值后,已经连续两周都处于这个峰值附近。

500

这个曲线图,跟香港的是比较一致。

香港截止今年第11周的数据。

500

可以看到,香港也是第10周有一个高峰值,第11周又有小幅下降,整体也还是在高于去年8月,低于去年5月的一个高位平台期。

澳门第11周数据,倒是继续上升。

500

但要注意,澳门还未计入正式周报的第12周数据,新增感染人数是有了大幅下降。

500

如果按照第12周数据看,澳门是开始处于过峰中的状态。

总体来说,虽然当前这波疫情属于绵长型,但当前已经处于过峰中状态的判断不变,只不过当前这个过峰中,是以这种高位平台期的方式,在缓慢过峰。

我个人预估,大概得到4月中旬,全国整体范围才会完全过峰,4月底大部分地区应该会开始进入低谷期。

这波疫情差不多也快熬到头了,大家再坚持坚持。

另外也说说我最近在医院陪产,做个人防护的事情。

我在3月20日女儿出生那天,也有简单说了下,这里再补充补充。

我订的套餐是可以在单人间住4天3晚,昨天刚出院回家。

我是专门买了台新的空气消毒器,花了3000元,挺大一台,可以推的,放在病房里。然后每个医生护士进来,都会问一下这是什么,其实我感觉这个空气消毒器造型也跟空气净化器差不多,就是大了一些,然后带有等离子主动消杀功能。

她们医院自己也有等离子式的空气消毒器,只不过是挂壁式,但她们搞得从来没看过一样。

估计像我这样会推着一台空气消毒器到医院病房的人,她们还是头一次看到。

我是寻思着,在医院用完,还可以拿回家用,也不浪费,还能让家里更安全,毕竟现在家里有新生儿,还是得加大防护。

当然,我强调一下,我是因为家里有新生儿,才会加大力度去防,这波疫情的峰值并不高,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防护强度应该不用上到我这个程度。

正常我们主要还是靠出门戴N95口罩,这个是性价比最高的,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家里买个几百块钱的空气净化器,一般也够用了,看面积需要去选择要摆几台,我家里是摆了3台空气净化器。

然后就是叠一下新冠抗体鼻喷BUFF,这个效果比较不好确定,只能说多少叠点BUFF的态度,论防护效果,主要还是得靠口罩,不能指望鼻喷能替代口罩。

此外,一些良好公共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也能有助于降低感染概率。

其实我觉得普通人能做到这些,就有很大概率可以在当前这种峰值的高峰期里避免感染。

当然,要是到2022年12月那种极端强度,确实防不胜防。

但当前是远不如2022年12月那种强度。

从感染率简单估算。

2022年12月,大约感染80%的人,2023年5月大约感染40%的人,这波我估计目前大约感染20%多的人,可能最终感染率是30%左右。

也就是这波的峰值强度,大概是只有2022年的1/4,所以其实还算是比较好防的。

这次我们在医院待了4天3晚,我还经常家里医院来回跑,不过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中招。

这一方面也是看运气,我也不算是钉子户,整个过程也有不少疏漏,比如也有不戴口罩的护士进来,虽然我是赶紧让她把口罩戴上,但也有一些接触。

再比如,小孩入院后,也得推到楼下去打乙肝疫苗和卡介苗,这个过程对小孩也比较难防护,我也只是随身携带了一个空气净化器。

如果一起打疫苗的其他家长和小孩,有人万一新冠阳了,那我和小孩大概率是躲不掉。

所以,能不能防住,一方面看你有没有防,另外一方面也是要看运气。

我是一直跟大家说,防护只是降低你感染的概率,你防护做得越好,你感染的概率就越低,但百密必有一疏,再好的防护,也很难保证永远不感染,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比方说,完全不做防护的人,在高峰期感染的概率,假如说是70%,那么你出门戴口罩,可能感染概率只有35%,如果你能高强度防护,可能感染概率只有10%。

但如果你运气很糟糕,做了防护也仍然可能被感染。

有人运气很好,不做防护,在高峰期也没有感染。

这都只是概率问题,我们要以一个平常心去看到这种概率。

因为我看到有些人,自己有做防护,结果不小心阳了,心里就比较失落,我觉得还是保持一个平常心就好。

防护不是为了永远不感染,而是为了尽量少感染,尽量晚感染。

我运气还算不错,目前也才阳1次,我老婆是去年5月有二阳,当时我和她刚好是分开住,所以我是得以幸免。

我现在就希望,这波疫情能赶紧过去,这样宝宝就可以安全多了。

最近还看到一个新闻,某制药公司主销的流感特效药销量大增,带动该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长68%,利润增加2367%;

比较过分的是,我看到该公司曾经发布一个广告,鼓励人们多去户外“亲近自然”,少待在家里“影响免疫力”,这又是妥妥的免疫债邪说,合着让人们多去户外,多感染病毒,多生病,这样公司就能多赚钱是吧。

一个生产流感药的制药公司,去发布这样的广告,这妥妥的龙王卖伞,但这次那些躺平派都跟瞎了一样,一个个都视而不见了。

我最近算了算,我从2022年12月至今,花在防护上的钱,都上万了。

如果不花钱在防护上,可能这钱也得花在买药看病上了。

大家也可以算算,是不是过去这一年多,花在买药看病上的钱,比以前多很多。

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很多次,美国去年所谓“消费强劲”背后是“零售数据大幅下滑”,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现象,主要是因为,美国去年医疗保健支出大幅增长,成为消费强劲的最大贡献行业,但是人们花在医疗保健支出的钱多了,花在其他消费零售领域的钱自然就会变少。

美国经历过的这种现象,我们现在也是要经历一遍,这个只是时间问题。

最近我还遇到一件事情。

就是我看过的一个网络小说作者,我之前都追更了他好几本小说,但他最新这本小说烂尾了。

等他完本了,写完本感言,才知道原来他写到小说后期三阳了,得了严重的脑雾,严重到昨天写的内容,今天就完全记不得了。

这种状态能写好小说才怪。

以下是他的完本感言里,跟新冠有关的部分,也贴给大家看看。

500500

这名作者通过长期健身养生+中药慢慢调理,现在脑雾开始有所好转。

所以我也一直说,大家如果出现长新冠,也不要灰心,这玩意随着时间推移,还是有概率恢复的。

这个作者后面是说,先暂时不写小说了,先养身体。

他说“若是身体没有养好,那就不写了,命要紧”。

不过,我觉得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问题关键所在。

“命要紧”没错,养身体的时候,先别写小说也没问题。

但是,“命要紧”的前提,首先得避免频繁重复感染新冠,做好个人防护。

这个如果做不到,就算不写小说,可能也养不好身体。

毕竟并不是写小说导致他脑雾,是感染新冠才导致他脑雾,只不过说在得了脑雾的情况下,如果带病工作,可能会加剧症状。

得把根本原因和次要原因找对。

我为什么要这么重视个人防护。

因为我承受不起,一旦出现严重脑雾的风险。

虽然我知道出现严重脑雾的概率很小,可能只有百分之1不到。

但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概率,万一我足够倒霉,不小心给摊上了,那对我这样的脑力工作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我坚持每周日去发这份投票,给大家普及新冠相关知识,所以也有不少饱受长新冠折磨的读者会专门关注我,来跟我诉苦。

我印象很深,有一个读者说,他阳后出现的脑雾,严重到他现在都很难完成2000字的连续阅读,注意力很难集中,思维碎片化。

我要是得了像他这样的严重脑雾,估计文章都写不了,那我就得失业了,那我的老婆孩子就得喝西北风。

这是我无法承受的风险,所以我才会努力去做好个人防护,来降低这种风险。

我一直是一个风险意识比较强的人,我认为,预防远大于治疗。

与其花钱在买药看病治疗上,还不如花在预防上,所以我在预防上是比较舍得花钱,能降低一点概率是一点。

现在社会面上,大多数人都是当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对新冠疫情视而不见,就觉得新冠已经消失了。

但其实新冠疫情仍然一波又一波的存在,并且仍然持续在对我们造成方方面面的影响。

不管是去年底这样频繁高发,且持续时间漫长的各类呼吸道传染病高发,这也体现在一些相关的医药公司业绩上。

不管是像我这样看小说,都能无意间看到有作者饱受长新冠折磨。

不管是在宏观经济数据,都能看到新冠病毒对整个社会的实际影响和伤害。

这种伤害,并不会因为我们闭上眼睛当鸵鸟就不存在了。

这个世界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

客观正视新冠病毒的危害,既不过度恐慌,也不盲目无视,在高峰期做好个人防护,在低谷期去好好放松,这样劳逸结合,才能让病毒对我们的伤害降至最低。

这需要有数据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时候是高峰期,什么时候是低谷期,需要了解疫情进展情况。

不然我们就成了瞎子,很容易陷入焦虑。

只有做好预期管理,事先有足够了解,才反而能避免焦虑。

重视,不代表恐慌。

做好个人防护,不代表就得蹲家里。

我们可以在恢复正常生活,和保护个人健康,二者之间去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当前这个疫情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得去寻找自己的平衡点,来合理的保护自己身体健康。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全部专栏